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燕科 > 燕属 > 迎燕
迎燕

迎燕

英文名:Welcome Swallow

学名:Hirundo neoxena

【简介】
Welcome Swallow(学名:Hirundo neoxena),又称迎燕,是雀形目燕科燕属的一种鸟类。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其附近岛屿。自20世纪中期以来,迎燕的分布从澳大利亚扩展到了新西兰。

【外形特征】
体长一般为13-17厘米,体重约12-17克。迎燕具有鲜明的外观:头部前额呈锈色或栗色,背部光泽呈钢蓝色,翅膀和尾部黑褐色,鲜有白色斑点。迎燕的尾部长且深分叉,其中内侧尾羽带有白色斑点(中央一对除外)。喉部及上胸部呈现锈色或栗色,下体以灰白色为主,侧翼和下翼覆羽略带棕色调,而下尾覆羽则为灰棕色,末梢呈深色。雌性在外观上与雄性略有不同,尾部较短。幼鸟较暗淡,尾部更短,锈色部位颜色较浅。carteri亚种仅在体型上有所差异,体型略大。

【鸣叫特征】
迎燕的鸣叫声混合了尖锐的啾啾声以及颤音;联络时的叫声为'seet',同时伴随有尖锐的警报声'twsee'或'tit-swee'。

【生活习性】
迎燕栖息于开阔乡间、海岸、农田以及人类聚居地区,常靠近水源。成群栖息,有时群体数目可达500只之多。繁殖地主要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及周边岛屿,而非繁殖地则可拓展至北澳大利亚、新喀里多尼亚等地区。其中,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部分地区为留鸟,东部澳大利亚的个体则表现为部分迁移,非繁殖季节则前往北澳大利亚的托雷斯海峡及南部的塔斯马尼亚等地越冬。主要迁移时间一般在2至3月和8至9月间。

【繁殖习性】
迎燕的繁殖时间一般在7月至翌年4月间,繁殖高峰期常见于9至10月,而内陆地区则早于沿海。每年繁育2至3窝,巢间距平均0.1-1米,每窝产卵2-7枚,平均为4或5枚,孵化期通常为15.6天。雏鸟喂养频率为17-24次/小时,离巢期通常为20.6天。其平均成功离巢率为74%,繁殖成功率可达53%。

【外型辨识】
与洋燕相比,迎燕下体颜色较为浅,其尾部内侧有斑点而非边缘,外侧的尾羽也较长;与家燕相比,迎燕缺少喉部下方的蓝色带。而在雌性燕子中,其尾部也较短。

【物种区别】
无相关描述

【保护状况】
根据IUCN评级,迎燕为LC(无危)。

【地理分布】
迎燕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其附近岛屿。自20世纪中期以来,迎燕的分布从澳大利亚扩展到了新西兰。首次在新西兰被记录是在1958年的北岛,到1965年遍布整个北岛。近期,非繁殖个体的记录也在新几内亚和新喀里多尼亚等地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