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霸鹟科 > 峭壁霸鹟属 > 峭壁霸鹟
峭壁霸鹟

峭壁霸鹟

英文名:Cliff Flycatcher

学名:Hirundinea ferruginea

【简介】
峭壁霸鹟(学名:Hirundinea ferruginea),是雀形目霸鹟科中的唯一物种。它们主要栖息在南美洲,靠近亚热带或热带干湿森林、低地森林、山地森林以及重度退化森林边界的悬崖和峭壁区域。

【外形特征】
成年的峭壁霸鹟体长约18.5厘米。其上体为暗褐色,尾基部和臀部呈红褐色;翅膀尖端的颜色较深,其余部分则为肉桂红色,于飞行中尤为突出;下体偏淡肉桂红色,喉部带有灰色斑点。

【生活习性】
峭壁霸鹟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其栖息地偏好悬崖、岩石露头、峡谷壁、滑坡或陡峭河岸附近的成熟林或次生林。较低海拔种群主要分布在900至2200米之间,局部甚至高达2700米;南向种群表现出有定期迁徙的行为,而北向种群多为留鸟。

【鸣叫特征】
峭壁霸鹟的鸣叫声清晰响亮,类似于美国红隼和食蝠隼的高调声,包括“wheeeyp”、"killy killy”、“kaleé kale”或“wha-deép wha-deép”等;黎明时的歌声可简化描述为接连不断的 “kit-ti-léé”的高频声音。

【繁殖习性】
峭壁霸鹟的繁殖行为尚未得到广泛研究。巢之形制类似于开放的杯状结构,由草和湿苔藓构成,安置在10至12米高度的悬崖裂缝或壕沟内。一次产卵中通常包括2至3枚粉白色带有棕色斑点的蛋。

【外型辨识】
峭壁霸鹟鉴别的关键在于体型较纹喉丛霸鹟更大,喉部呈现条纹。尤其在安第斯山脉中的种群,还可见到更多的白色面部斑点。

【保护状况】
峭壁霸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最新评估认定为无危物种。尽管在特定范围如委内瑞拉地区它们相对稀少,但在巴西东南部则显得较为普遍。然而,鉴于持续的森林砍伐趋势,预计该物种数量及其分布范围未来可能面临进一步的变化。

【地理分布】
峭壁霸鹟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东部区域,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阿根廷以及乌拉圭。近年来,研究人员在一些新位置发现这种鸟,如圣玛尔塔山脉、玻利维亚的诺埃尔肯普夫梅尔卡多国家公园以及巴西的卡拉科尔和因特瓦莱斯州立公园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