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鸻形目 > 反嘴鹬科 > 长脚鹬属 > 澳洲长脚鹬
澳洲长脚鹬

澳洲长脚鹬

英文名:Pied Stilt

学名:Himantopus leucocephalus

【简介】
澳洲长脚鹬(英文名:Pied Stilt,学名:Himantopus leucocephalus)是鸻形目反嘴鹬科的鸟类,长脚鹬属的一种大型黑白相间的鹬。它们广泛分布于东南亚至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地区,栖息在多种湿地环境中。

【外形特征】
澳大利亚长脚鹬体型长约为36厘米,翼展可达67厘米。该物种具有明显的体色对比与特征:头部后方、颈部、背部及翅膀上表面为闪烁的绿黑色,翅膀下方亦为纯黑,其他部分则被白色羽毛覆盖,并且尾羽拥有灰色调。其长腿呈现粉色,趾端有黑色的爪子,喙为黑色并且细长如针,而虹膜和眼睑呈现出红色。值得一提的是,雌性澳大利亚长脚鹬的背部通常暗淡并缺乏绿色光泽,而幼鸟则接近成年雌鸟,不过缺乏后颈和颈背的黑色,并可能呈现白色或灰色。

【鸣叫特征】
该物种的叫声特点是重复发出类似狗吠的声音,对于重复的鼻音或短暂尖锐的“kek…kek…kek…”声音较为常见,声音有时会显得有些嘶哑。当个体感到兴奋时,其叫声变得更加快速和尖锐,类似于“ki-ki-ki-ki-ki…”;而在感到警觉时,其叫声会变得更加拖长,可以发出“keyaa”的声音。

【生活习性】
澳大利亚长脚鹬栖息于浅水区域,例如淡水沼泽、河流边缘、污水处理池以及泛滥农田。它们也会出现在盐滩和沿海盐沼中。其食性包括小型水生无脊椎动物和偶尔的种子,主要捕食甲虫、石蛾、蜻蜓、蜘蛛、蠕虫以及蝌蚪、小鱼和鱼卵。捕猎行为主要依赖视觉与触觉,有时在软泥中切割寻找食物。

【繁殖习性】
澳大利亚长脚鹬实行一夫一妻制,配偶关系在非繁殖期间也可以维持。繁殖过程中,雄性会通过蝶形飞行展示以维持领地。巢穴位于地面上,通常使用草丛和莎草进行掩藏,内含贝壳碎屑、植物材料和盐粒。每次孵化期为22到29天,每窝产卵数量为3到6枚,孵化间隔24小时,由双亲共同孵化。雏鸟在孵化后不久即可独立行动,通常情况下在28到32天左右即可独立存活并离巢。

【外型辨识】
澳大利亚长脚鹬和黑翅长脚鹬有些许相似之处,可以通过一些特征进行区分:澳大利亚长脚鹬的头部为白色,腿盖粉色,且有黑色的后颈。幼鸟和雌鸟的特征差异更是可用来区分两种鸟类。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的资料,这一物种目前尚未进行全面的评估,但是其生态和种群方面并无危急迹象。

【地理分布】
澳大利亚长脚鹬的分布范围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新几内亚以及新不列颠岛东北部(俾斯麦群岛东南部)。繁殖季节时,它们在此区域活动,并在非繁殖季节时会迁徙至包括菲律宾、婆罗洲(沙巴)、越南、斯里兰卡等地。在19世纪时,澳大利亚长脚鹬开始在新西兰定居繁殖,近年来也开始在沙巴(婆罗洲)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