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胸文鸟
英文名:Pictorella Mannikin
学名:Heteromunia pectoralis
【简介】
斑胸文鸟(学名:Heteromunia pectoralis),是雀形目梅花雀科的一种鸟类,属澳大利亚北部的特有物种。其分布范围包括西澳大利亚北部至昆士兰州东北部。
【外形特征】
斑胸文鸟体长约12厘米,体重在13至18克之间。它们拥有长而结实的锥形喙。成人雄性上体为淡褐色,翅膀较深,尾部更暗。翼羽和三级飞羽末端有小白点,面部和喉咙为黑色,被一条浅黄褐色线环绕。具有独特的白色鳞状胸带,腹部为粉红褐色,两胁和臀下覆羽淡黄褐色,有边缘黑色的白色鳞状斑点。虹膜深棕色,眼圈灰色,喙淡灰色,腿淡粉色。成年雌鸟的外观与雄鸟相似,但在头部和背部颜色更深,面部为深棕色,胸带部位有明显的黑色鳞状斑纹。幼鸟上体呈棕褐色,尾上覆羽红棕色,胸部呈桃色,腹部白色。羽毛几乎与雏鸟相似,但色彩稍有差异。
【鸣叫特征】
斑胸文鸟的鸣叫声主要是单声“chip”或“pik”。当一群鸟飞行时,可以听到雨点般的叫声。在求偶时,雄鸟还会发出“gee”声。
【生活习性】
斑胸文鸟栖息于澳大利亚北部的干燥林地、开阔草地、湿地边缘、稻田和水边的长草丛。季节性迁徙中,通常在雨季(11月至6月)向内陆移动,在旱季则迁徙至沿海地区。主要以站立的草籽为食,偶尔会吃杂草种子、稻谷以及一些小昆虫,如飞蚁、白蚁、甲虫和蜘蛛,并且还摄取浅水中的藻类。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主要在西澳大利亚为2月至5月,在北领地为2月至3月。繁殖时,雄鸟携带一根茎秆跳跃,并扬起喙,摊开羽毛,展开尾部,围绕雌鸟边跳边发出“gee”的叫声。雌鸟负责筑造大型封闭式巢穴,侧面开一小入口,由绿色和干枯的草、根须、枝条和纤维构成,巢内铺垫着羽毛,位于草地或灌木丛近地面处。通常每窝产卵4至6枚,孵化期为12至14天。孵化由双亲合作完成,夜间主要由雌鸟来孵卵。孵化出的雏鸟皮肤粉红,口部有狭窄的白色角质缘,约3周后离开巢穴,4日后便能够自行觅食。
【外型辨识】
斑胸文鸟主要通过其独特的胸鳞状斑纹以及黑色面罩与同类区分开来。幼鸟看起来与另一种类似鸟类幼鸟相似,但可以通过羽毛色彩和细微图案差异来区分。
【保护状况】
斑胸文鸟的保护状况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评估中被评为无危(LC)。种类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鸟纲雀形目,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少量到达新西兰。
【地理分布】
斑胸文鸟栖息地包括亚热带或热带的旱林、干燥的稀树草原、耕地及亚热带或热带的(低地)干草原。分布范围从西澳大利亚的金伯利地区向东延伸到昆士兰州东北部的卡奔塔利亚湾南岸。尽管在西澳大利亚部分地区的夏季会爆发性迁徙,但整体分布状况表明其面临一些区域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