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氏歌百灵
英文名:Rudd's Lark
学名:Heteromirafra ruddi
【简介】
拉氏歌百灵(学名:Heteromirafra ruddi),是雀形目百灵科异歌百灵属的一种独特鸟类,体长约14至15厘米,体重约26至27克。
【外形特征】
拉氏歌百灵具有显著的外部特征:直立的姿态、较大的头部、短而窄的尾巴以及独特的眉纹和眼圈。其羽毛特点包括头顶的淡色中央条纹、眼上方突出的淡色眉纹,眼圈较暗,斑驳的棕褐色耳羽,面部以淡色为主,大而深色的眼睛。头部呈黑褐色,边缘为淡色,对比于较淡的棕褐色颈和背,仅轻微有暗色条纹。翅膀呈深棕色,边缘为赤褐色,尾羽外侧有窄白边;腹部为奶油色,胸部有模糊的棕色条纹;眼睛为棕色;喙为粉角质色,尖端略暗;腿为浅粉色。幼鸟的上部具有更宽的淡色边缘,外观更加斑驳。
【鸣叫特征】
雄鸟会在空中展示时发出鸣叫,亦可能在地面发出,这种鸣叫通常是一系列3至8个口哨声、颤音和咔哒声的模式,每5秒重复一次,每个旋律模式重复10至20次后才换另一个模式。靠近鸟巢时,还会发出一系列5至7个快速的“peeep”音符,作为警告信号。
【生活习性】
拉氏歌百灵生活在湿润的山地草原,海拔在1600至2200米之间,年降雨量超过600毫米。它们主要出现在短而密集的草地上,地面覆盖较少,偏好自然草原。它们在地面上快速行走几步,观察周围环境,单独觅食,主要从草丛底部和叶片上获取食物,主要以毛虫、蚱蜢、甲虫和其他昆虫以及种子为食。
【繁殖习性】
拉氏歌百灵为一夫一妻制,繁殖季节通常从11月至2月。雄鸟在领地上空20至30米处盘旋展示,或缓慢逆风扑腾,有时悬停长达40分钟;雌鸟在其展示前接收,嘴中叼有筑巢材料。雌鸟建造由草茎和叶子构成的巢,内部铺垫精细材料,有时包括羊毛,结构坚固,具有厚厚的屋顶和墙壁,形成穹顶,通常有短入口通道。每次产卵3枚,孵化期约14天,幼鸟在父母的喂养下成长,离巢时间未知。每日巢失败率高达8至9%,多数损失归因于捕食。繁殖成功率低。
【外型辨识】
拉氏歌百灵不仅是小型鸣禽,还展示了典型的百灵类特征,如尖细圆锥状的喙、翅膀稍尖长,并具有巢位于地面的特点。它们的活动范围约21,900平方千米,保护状况被定为易危级别。
【物种区别】
拉氏歌百灵与同属的阿氏歌百灵相比,体型稍小,上体颜色更深,胸部斑点更大但更分散。与H. sidamoensis相比,体型稍小,外观更少赤褐色,尾羽外侧更淡。两性外观相似,幼鸟上部边缘更宽,斑驳感更强。
【保护状况】
IUCN评为EN(濒危)。
【地理分布】
拉氏歌百灵主要分布于南非东北部和东部,范围有限,包括东部、姆普马兰加省和夸祖鲁-纳塔尔省的北部及东北部,此外还包括东开普省东北部极小部分和夸祖鲁-纳塔尔省西南部。种群因农业和植树造林而严重碎片化,大多数生活在私人土地上,少数个体存在于Verloren Vlei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