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氏歌百灵
英文名:Archer's Lark
学名:Heteromirafra archeri
【简介】
阿氏歌百灵(学名:Heteromirafra archeri),是雀形目百灵科异歌百灵属的一种鸟类。
【外形特征】
体长约14厘米,体型丰满,尾巴短小,尾羽边缘为白色。鸟的上体和两侧有深色褐色斑纹,腹部黄白色,头上有漂亮的直立羽冠,尾巴和翅膀带有红锈色斑纹。喙呈圆锥状,尖细修长,鼻孔被羽覆盖,兼有显著的翅尖和较长的后爪。
【鸣叫特征】
其鸣叫声系列复杂多样,涵盖一系列刺耳的哨音和颤音,表现出先嘹亮的哨音咬合后接颤音的鸣唱模式,先连续发出五到六个短而高调的哨音,随后是一段短暂的叮当哨音集合,随后转换为连续的脉冲音,旋律振荡上升或下降。
【生活习性】
阿氏歌百灵生活在埃塞俄比亚中南部、东北部及索马里西北部的干旱台地及高原草地区域。主要栖息于亚热带或热带低地的干燥草原和开阔地带。善于行走或有着波浪状的飞行能力,常栖息于地表而不飞。在觅食时,它们常常聚集成散落的小群体。
【繁殖习性】
阿氏歌百灵每年的5-6月为产卵高峰期。产卵一般在地面的凹陷处或以杂草和细草梗构建的巢穴中完成,通常一窝产卵3枚,卵层呈淡黄色且布满褐色细斑,大小约23毫米×18毫米。孵化期通常为15天。
【外型辨识】
与相似种拉氏歌百灵相比,阿氏歌百灵体型略大,上体颜色较淡,胸部花纹更为显著。与北非歌百灵相较,体型更大且尾巴更短,其翅膀带有红棕色斑纹;与Flappet歌百灵有相仿的外形,但下体颜色更深,区别明显。
【保护状况】
阿氏歌百灵的全球保护状况被评为极危(CR)级。主要活动范围为索马里中部至东南部。威胁此鸟类生存的因素在于人为干扰,如农业扩张、过度放牧和灌木入侵等导致生存环境萎缩。因此,需要进一步采取保护措施以确保其种群的可持续性。
【地理分布】
阿氏歌百灵的全球活动范围约为1,700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