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鹰形目 > 鹰科 > 长尾鵟属 > 黑长尾鵟
黑长尾鵟

黑长尾鵟

英文名:Black Honey Buzzard

学名:Henicopernis infuscatus

【基本信息】
黑长尾鵟(学名:Henicopernis infuscatus),属于鹰形目鹰科长尾鵟属。这种中型猛禽在全世界被视为一种稀有易危的物种,按照IUCN红色名录的分类,被列为易危(VU)。

【外形特征】
黑长尾鵟体型中等,体重约50厘米,长110至115厘米。它的上体和翅膀是黑褐色,带有整齐的浅灰色鱼鳞状横斑纹,与黑色形成醒目的色带。胸腹部的颜色较浅,也是灰色。头部较小,喉部为浅色。尾部长而宽,在飞行时展现出扇形的尾翼,末端有明显的白色条纹。身体各处颜色协调,尾端呈黑色宽滚边,喙为铁灰色,爪为灰黑色。其特点在于较其他同属的蜂鹰亚科鸟类,具有更长的尾巴,收拢时呈方形。

【生活习性】
黑长尾鵟主要栖息在新不列颠岛的低地到山地的热带雨林中,最高可达1600米。该物种主要在1300米以下进行活动。作为留鸟,它们在大部分时间里留在当地,且极少迁徙。它们主要以昆虫为食,包括黄蜂和蜂卵,蚂蚁和蚱蜢,偶尔也会捕食蜥蜴,而几乎不会吃腐肉。除了捕食昆虫,它们也以小型脊椎动物如蜥蜴、蚂蚁、蚱蜢、蝙蝠、鼠类和蛙等为食。它们在白天活动,尤其在黄昏时更为活跃。常见于高空,偶尔单独,成对或组成小型群体。

【繁殖习性】
在繁殖季节里,黑长尾鵟会在雨季即将结束时开始繁殖过程,并延续整个旱季。巢通常坐落在高大的树木上,距离地面7米左右。有时也会在悬崖边上建巢。繁殖通常发生在更为温暖且阳光充足的4月至5月。每次繁殖时,雌鸟产卵数量约为2到3枚。

【保护状况】
全球估计的数量个体在10,000至19,999之间,约为6,000至15,000只成熟个体规模范围。由于对栖息地的破坏,特别是在森林砍伐和油棕榈种植园的扩张中遭受严重威胁,黑长尾鵟的保护状况不甚乐观,这对物种存续构成了威胁。

【地理分布】
黑长尾鵟的地理分布局限于新不列颠岛,同时也栖息于该岛北部的Lolobau(俾斯麦群岛东南部)。这种分布特点让它成为了特定区域内的独特物种,因此在该地区的森林生态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生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