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黑短脚鹎
英文名:Cinereous Bulbul
学名:Hemixos cinereus
【简介】
灰黑短脚鹎(学名:Hemixos cinereus),又称为Cinereous Bulbul,属于雀形目鹎科灰短脚鹎属的鸟类。这种鸟类体型中等至稍大,分布在东南亚地区的马来半岛山区、印尼苏门答腊岛及婆罗洲等地区。
【外形特征】
成年灰黑短脚鹎的体长约为20.5至21厘米,体重介于27.2至35.2克之间。它们头部和上颈部的羽毛呈现灰褐色,带有着色的灰色羽尖,眼下方区域为暗黑色,耳羽和颈部两侧为浅棕灰色。上体的颜色则较为深沉,似灰棕色。翼羽和尾羽有着淡灰色的边缘,下巴和喉咙为白色,形成了与脸部的鲜明对比,胸部和两侧则是均匀的灰棕色。自腹部到尾下覆羽的颜色偏淡,为灰白色。此鸟类的虹膜的颜色会随着年龄及性别而变化,可从深棕色到红棕色不等,喙的外观特征为黑色且腿的颜色是暗绿色至板岩黑色。雌性和雄性灰黑短脚鹎在外观上极为相似,不过幼鸟相比成鸟而言,面部的图案不明显,虹膜颜色相较于成鸟较暗,iotics也会变得更浅。
【生活习性】
它们大多栖息在山地和亚山地的常绿阔叶林,有时也会在低地地区被观察到。鸟类以社会性较强著称,通常以单个或多种群的形式存在,尤其是在结果树木的周围。灰黑短脚鹎的主食是果实、浆果和种子。同时也会捕捉昆虫。在觅食活动中,它们会活跃在树冠层、中间层和边缘,摘取停住的水果或是短促的悬停飞行中获得。对于昆虫而言,会从枝条上摘取或是短暂飞行中捕获。
【鸣叫特征】
灰黑短脚鹎的鸣叫声虽算不上悦耳,但具有多变性,会发出鼻音的哀怨“wheers”、高音的“dees”与重复单调的“djeer, djeer, djeer”。在群体交流中,它们会发出如“tree-tree-tree”的声音、呻吟般的“whear”,尖锐的“chiap”以及清晰的“wheesh-wheesh”哨音。鸟鸣短暂,但仅仅是优美的“beelee-bear beelee burlee”。
【外型辨识】
与其他灰短脚鹎属成员相比,灰黑短脚鹎的脸部和颊部的黑色要少一些,翅膀和尾巴上面可见橄榄黄色的边缘,而且具有明亮的黄色臀部和尾下覆羽。这些特征为野外识别提供了关键线索。
【保护状况】
灰黑短脚鹎目前的保护等级为IUCN红色名录中的“LC”(无危)级别,表明其受威胁程度较低,但仍需持续监测和支持来维持物种的稳定。
【地理分布】
灰黑短脚鹎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的特定山脉地区,如马来半岛的山区、印尼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在婆罗洲,这一物种常出现在凯拉特山国家公园、马里奥盆地保护区和卡扬门塔朗国家公园等地,而在马来半岛上它们多见于弗雷泽山、卡梅隆高地等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