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黄啄木鸟
英文名:Grey-and-buff Woodpecker
学名:Hemicircus concretus
【简介】
灰黄啄木鸟(Hemicircus concretus),亦称灰黄木鶷鸟,是属于鴷形目啄木鸟科黑冠啄木鸟属的小型鸟类。这种鸟类分布在东洋地域,如马来半岛和大巽他群岛。
【外形特征】
灰黄啄木鸟体长约13.5厘米,体重约30克。其具备细长颈部和大而圆的头部,顶冠尤其明显。雄性顶部为红色,雌性全部呈灰色。其上身被覆黑色与白色相间的斑点,而下身则为灰色。其尾部和翼下颜色较深。嘴部长而直,灰黑色;虹膜呈现红棕色;腿暗褐色。幼鸟头部颜色为肉桂色,尖端色更偏橙黄色。
【生活习性】
灰黄啄木鸟的栖息环境通常为低地至海拔约1100米之间的开阔森林、次生林、林缘地带以及有竹林的区域。它们偶尔也会出现在花园或种植园中。因其主要靠昆虫为食,同时也摄入一些果实,比如酸橙和槲寄生。其觅食方式多样化,包括捡拾、啄食、撬开树皮等。灰黄啄木鸟通常单独、成对或以小群体形式活动,也会加入混合物种群体。该种主要于树冠顶部觅食,穿梭于枝叶间。
【鸣叫特征】
灰黄啄木鸟通过尖锐的‘pit’或‘tip’声进行交流,此种鸣叫声比相关种更高且更响亮。此外,它们还会发出其他拉长的高音,如‘peeew’、‘keeer’、‘ki-yow’等,这些叫声在遭遇其他鸟类时会使用,几乎无法与黑冠啄木鸟的相应鸣叫声区分出来。在空中追逐和冲突期间,它会发出快速的叽叽喳喳声;在感到危险时,则会发出颤音。
【繁殖习性】
灰黄啄木鸟的繁殖期从12月持续至7月。据信在东南亚,繁殖时间为4月至7月。它们选择在树上挖掘巢穴,其巢穴高度通常介于9至30米之间。目前,关于灰黄啄木鸟繁殖的其他具体信息尚不完全明确。
【外型辨识】
这种小鸟在整个分布区域内数量较为稀少,仅在印尼苏门答腊及新加坡部分区域较为常见。然而,由于栖息地损失和退化因素,其数量或呈缓慢下滑趋势。经实验证实,灰黄啄木鸟与黑冠啄木鸟存在显著差异,以红色顶冠(雄性)和灰顶冠(雌性)为表征,外加灰黄啄木鸟有相对暗淡、光泽更强的色泽,翅膀上特有的黑白比列特征以及灰橄榄色与烟灰色面部色彩区别的差异。体型以及翅膀和尾巴的长度是支持其为独立物种的重要依据。
【保护状况】
灰黄啄木鸟现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归属无危(LC)等级。
【地理分布】
灰黄啄木鸟的地理分布范围包括缅甸南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含北门塔威群岛、邦加岛等)和婆罗洲等地。其亦在爪哇西部、中部甚至东部有所分布。但需注意在爪哇东部记录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