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鹤形目 > 日䴘科 > 亚洲鳍趾䴘属 > 亚洲鳍趾䴘
亚洲鳍趾䴘

亚洲鳍趾䴘

英文名:Masked Finfoot

学名:Heliopais personatus

【简介】
亚洲鳍趾䴘(英文名:Masked Finfoot,学名:Heliopais personatus)是鹤形目日䴘科的一种鸟类。这一物种因其独特的黑面具延伸至喉咙而得名,尤其是雄鸟,黑色面具更为深邃和宽广。其广泛的分布区域包括远东地区的印度东北部至东南亚,但在一些地区由于栖息地的破坏,该物种极为罕见。

【外形特征】
亚洲鳍趾䴘体长达到43-55厘米,覆盖着灰褐色的羽毛。雄鸟有一张完好的黑色面具和一个白斑状的上颚基部,而雌鸟则稍小,拥有白色的下巴、喉咙及额头斑块。幼鸟的外观与雌鸟相似,但在冠部呈现出少许黑色斑点。

【鸣叫特征】
它们会发出深沉气泡样的声音,仿佛从水下吹出大泡泡,继而是一连串加速的“咯咯”声,用于远距离交流。雌鸟筑巢时通常会发出低沉的“ga ga ga gackga gack”叫声,觅食时则发出特有的“gurr”声。在危险来临之际,它们还会产生尖锐的刺耳警报声,如“kui-kui-kui…”或“keek-keek-keek”。

【生活习性】
亚洲鳍趾䴘主要栖息在植被丰富的湿地,包括沼泽、过水池塘、湖泊边缘、溪流和森林水域,更有可能在水边悬垂的植被中找到它。它们通常在黎明和黄昏活动,并且以单独或成对的方式出现,偶尔也会与一些小的家庭群体一起行动。它们的饮食以水生昆虫、软体动物、两栖动物、甲壳动物、小型鱼类以及少量植物为主,觅食方式为潜水和水面搜索。

【繁殖习性】
亚洲鳍趾鹎的繁殖季节通常在雨季,具体时间未明。在柬埔寨的观察报告表明,7月中旬时有发现筑巢并带有卵的巢,在9月时幼鸟也开始出现。这意味着该物种确实在雨季进行繁殖。它们构筑的鸟巢使用小枯枝和枯叶等材料,隐藏在距离水面约2至3米高的植被之中。每窝平均产卵3到8枚,卵壳呈淡奶油色,并带有淡蓝灰色、鼠灰色、中棕色及深紫色的斑点。卵的大小大约为51.2毫米 x 42.2毫米。幼鸟在出生后的第二天即已具备离巢的能力。

【外型辨识】
相对于非洲鳍趾䴘,亚洲鳍趾鹎的尾羽较为硬挺,但并不显著,飞行时尾部显得呈圆形。它们的腹部略有一些条纹标记,绿色带有黑色脚趾的腿配以发亮的鲜黄色喙和头部的肉质突出物,虹膜则是红棕色。雌性和雄性鸟类之间的差别在于它们面部的黑色面具和鲜亮的下巴颜色。而幼鸟相较于成年雄鸟来说,则缺乏黑色面具。

【保护状况】
该物种目前为国际自然基金会(IUCN) 列出的极危物种。亚洲鳍趾鹎的分布范围主要位于印度东北部及东南亚等地区,且繁殖地主要集中在孟加拉国南部的Sundarbans和缅甸西北部。面临的主要威胁有人类活动的干扰和栖息地因低地森林湿地丧失所造成的生存危机。特别是在Sundarbans,其面临着建设大型燃煤发电厂的风险,这将更加威胁到该物种的存在。

【地理分布】
繁殖区位于印度东北部和东南亚,而在非繁殖期间,该物种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等地较为罕见。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和新加坡等国可能已被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