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鹰形目 > 鹰科 > 齿鹰属 > 双齿鸢
双齿鸢

双齿鸢

英文名:Double-toothed Kite

学名:Harpagus bidentatus

【简介】
双齿鸢,学名Harpagus bidentatus,属于鹰形目鹰科齿鹰属的鸟类。主要分布在从墨西哥东部至巴西东南部地区,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厄瓜多尔以及秘鲁和玻利维亚的亚马逊流域。该物种因其上颌独特的双齿特征而得名。

【外形特征】
双齿鸢的头部为灰黑色,背部和双翼覆羽呈蓝灰色,胸部和腹部为红棕色。喉部配以白色与深灰色的条纹。尾巴的颜色为红褐色,上面有三道明显的灰白色和黄色带纹。它们的眼睛颜色鲜红,鸟喙黑色并带有绿蜡质感,腿爪为黄色,爪尖为黑色。其幼鸟上体呈深棕色,下体为白色至淡黄色,带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的棕褐色条纹。

【生活习性】
双齿鸢主要栖息于成熟热带及亚热带森林内部以及森林边缘、次生林或其他被干扰的森林。这些鸟通常在高树冠层进行狩猎,主要捕食昆虫、小型脊椎动物如蜥蜴、两栖动物、鸟类、蝙蝠及一些小型哺乳动物。得益于它们跟随猴群的习性,常常利用猴子们活动时驱赶出的食物作为捕食目标。

【鸣叫特征】
双齿鸢具有尖锐和特有的鸣叫声,类似于“tsip-tsip-tsip-tsip-wheeeeeoooip”或“wheeeeoooo”,在争夺领地和竞争时尤为明显。此外,鸟群之间的接触叫声类似于吹哨的“see-weeeeep”或“chee-weet”。在求食过程中,幼鸟亦会发出较为粗糙且音调更高的“chee-weet”。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因其地理分布差异而变化,在雨季结束时的干旱期开始,直至雨季初期结束。鸟巢由雌鸟负责建造,雄鸟则负责提供猎物。鸟巢为浅杯形,位于较高树干的岔口部位,高度从7至33米不等。每个巢中产出一至两枚卵,孵化期为42至45天。幼鸟于离巢后大约27至37天内由父母继续抚养至少两个月。

【外型辨识】
双齿鸢容易与其它鸢类相混淆,但通过以下特点可确定其身份:头部颜色较暗,背部蓝灰色,腹部红棕色,尾部具有明显三道灰白色横带。幼鸟的背部呈典型的深棕色,腹面为白色或淡黄色,并散布有垂直方向的深色条纹。

【保护状况】
据IUCN评估,该物种被列为无危 (LC) 类别。目前威胁主要来自大面积森林砍伐。总体而言,双齿鸢在广泛的地理区域里并不遭受直接生存压力。

【地理分布】
双齿鸢主要分布在从墨西哥东部至巴西东南部地区,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厄瓜多尔以及秘鲁和玻利维亚的亚马逊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