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腹咬鹃
英文名:Ward's Trogon
学名:Harpactes wardi
【简介】
红腹咬鹃,学名:Harpactes wardi,属于咬鹃目咬鹃科咬鹃属的一种鸟类,以其独特的外观和分布而闻名。
【外形特征】
该物种体长约为35至38厘米,体重约115至120克。雄鸟具有独特的外观特征,如酒紫色背部、鲜红色腹部和眼周环淡蓝色。雌鸟的体色则较为暗淡,呈橄榄棕色,头部和下体为黄色。
【生活习性】
红腹咬鹃栖息于亚热带山地森林的低层,尤以Quercus和Castanopsis等树种组成的森林较为多见,常在藤蔓覆盖的温带常绿阔叶林中出现,其活动范围通常位于海拔1500至3200米之间,偶尔在冬季可降至300米。它们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以树栖为主,亦有攀生于小乔木的顶枝间啄食果实或突袭飞来的昆虫。
【鸣叫特征】
红腹咬鹃的叫声包括快速‘klew’或‘klu’音符,每秒重复约5次,音符逐渐加速并降低音调。另有粗糙的‘whirrur’声和流水般的喋喋声,每秒约15个音符。
【繁殖习性】
该物种主要在3月至4月间进行繁殖活动,然而有关筑巢细节的具体记录较少。
【外型辨识】
雄鸟头部、胸部和上体呈板岩色并带有紫红色晕染,最显著是其鲜红色的腹部和额头。雌鸟为橄榄棕色,头顶部和下体为黄色。
【保护状况】
红腹咬鹃被列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并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IUCN将红腹咬鹃列为无危(LC),但因其分布范围有限和数量适度减少的趋势,被认定为生存近危的物种。
【地理分布】
红腹咬鹃所在地区包括印度东北部、中国西藏、云南以及缅甸北部,繁殖期时主要集中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至越南东京东北部。在中国,该物种主要活动于云南西北部的贡山和西部的高黎贡山,于西藏东南部海拔1600-3000米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