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腰咬鹃
英文名:Cinnamon-rumped Trogon
学名:Harpactes orrhophaeus
【概述】
橙腰咬鹃(学名:Harpactes orrhophaeus),又名Cinnamon-rumped Trogon,属于咬鹃目咬鹃科咬鹃属的一种色彩鲜艳的鸟类。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
【外形特征】
雄鸟橙腰咬鹃体长约25厘米,体重大约45至61克。它们头部呈黑色,背部呈现淡褐色,胸部和腹部则有鲜艳的红色;下体覆盖着白色带黑边的尾部羽片。它们的喙呈蓝色,眼周带有一圈狭窄的浅色区域。雌鸟的头部颜色较深,脸颊和眼周为栗棕色,下体的颜色从锈色至黄褐色不等。两个亚种H. o. orrhophaeus 和 H. o. vidua的区别主要集中在体型、喙大小、下体色彩及是否存在红色臀部。
【生活习性】
该种群栖息在东南亚湿热低地的森林中,特别是在Dipterocarps树为主的森林和偶尔的泥炭沼泽森林。它们主要以昆虫为食,例如蝉、竹节虫、棍虫和叶虫等。橙腰咬鹃多单独活动,有时也以小群体的形式共同觅食。
【鸣叫特征】
橙腰咬鹃的叫声通常由一系列下降的“tyaup”音符组成,有时伴有尖锐的爆炸声“purrr”。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在马来西亚为3月至6月,在婆罗洲为3月。橙腰咬鹃通常筑巢于树木的低部腐木洞穴中,高度约为1至1.5米左右。巢穴由夫妇俩共同挖掘,每窝产卵2枚,由双亲共同孵化后代。
【外型辨识】
依据IUCN红色名录,橙腰咬鹃已被列为易危物种(VU),当前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森林砍伐和栖息地的损失。虽然其独特的栖息习性曾赋予它们一定的保护环境,但近期的生物多样性丧失使得该物种的生存状况愈加濒危。
【地理分布】
橙腰咬鹃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