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咬鹃目 > 咬鹃科 > 咬鹃属 > 红枕咬鹃
红枕咬鹃

红枕咬鹃

英文名:Red-naped Trogon

学名:Harpactes kasumba

【简介】
红枕咬鹃(英文名:Red-naped Trogon,学名:Harpactes kasumba),属于咬鹃目咬鹃科咬鹃属。雄性拥有黑色头部、亮红色的枕部和下体以及棕色背部和黑白相间的翅膀。雌性则拥有较为朴素的灰褐色头部和上胸部,腹部为淡黄色。

【外形特征】
成年红枕咬鹃长约32-34厘米,体重约72克。雄鸟的头部为黑色,枕部有亮红色羽毛,下体鲜红或亮黄色,背部和肩部为棕橙色;翅膀黑白条纹相间。雌鸟的头部和上胸部为灰褐色,下体为淡黄色。

【生活习性】
红枕咬鹃主要栖息于湿润的低地森林和山脚森林,活动高度通常在海拔600米以下。该物种树栖且善于栖止和爬行但不善行走或跳跃,飞行能力有限。其以果实和昆虫为食。

【鸣叫特征】
红枕咬鹃发出的叫声内敛富有节奏,通常表现为低沉且间隔均匀的一连串“kuu, kuu, kuu, kuu”。

【繁殖习性】
红枕咬鹃把巢筑在腐朽的树杆洞中。每次产卵通常是1至3枚。经过大约16至19天的孵化期,雏鸟会破壳而出。

【外型辨识】
红枕咬鹃补充说明:红枕咬鹃为非迁徙物种,主要在固定的环境中划巢定居,繁殖时期显著。它们以其静默而又优美地栖息于森林的中层和高层,揭示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复杂与多样性。

【保护状况】
红枕咬鹃面临的主要生存威胁是栖息地的破坏与退化,特别是在苏门答腊和婆罗洲地区。IUCN已将其列为近危物种(近危,NT)。

【地理分布】
该物种广泛分布于文莱、印度尼西亚(如苏门答腊岛)、马来西亚、泰国的低地森林区域。由于雨林环境退化,红枕咬鹃在泰国半岛较为少见,并受到了保护组织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