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咬鹃目 > 咬鹃科 > 咬鹃属 > 黑头咬鹃
黑头咬鹃

黑头咬鹃

英文名:Malabar Trogon

学名:Harpactes fasciatus

【地理分布】
黑头咬鹃(英文名:Malabar Trogon,学名:Harpactes fasciatus)属于咬鹃目咬鹃科咬鹃属,是一种色彩鲜艳而行动略显迟缓的中型鸟类。该物种仅分布于印度的西高止山脉、中部山区、东部雨林以及斯里兰卡的湿润森林中。

【外形特征】
雄性黑头咬鹃头颈直至中胸为灰黑色,带有白色胸线;腹部为粉红色,上体呈现黄褐色,尾部和翼部都呈现出红褐色。雌性黑头咬鹃头部和胸部为淡棕色,偶尔可以看到模糊的淡色胸线及淡色条纹。幼鸟可被识别为类似于雌鸟,但是头和胸呈灰色。黑头咬鹃亚种malabaricus体型较大且尾巴较长,雄性黑头的头颈和胸部为深烟灰色。

【鸣叫特征】
黑头咬鹃发出一种喉咙音丰富且悦耳的“cue-cue-cue-...”的声音,类似于oriole。两种亚种的叫声稍有不同。

【生活习性】
黑头咬鹃主要栖息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森林层中,还会在更加湿润的区域出现,有偏好竹丛的生活习性。它们常出现的环境海拔甚至可以高达2000米以上。以各种昆虫为食,包括毛虫、蛾子、甲虫等。黄昏时刻,它们仍积极觅食,更多是个体或混成一小群的方式在林间移动,有时会成为临时性的混群的一部分来觅食。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在印度是2月至6月,在斯里兰卡则是3月至5月。它们建造的巢穴通常利用自然存在的洞穴,位于树木断头或断裂部位,距离地面高度不超过6米。雌雄鸟共同孵化,每次会产卵2至4枚。

【外型辨识】
在有明显区别于其他咬鹃属物种的是,红枕咬鹃有显眼的颈背红色,黑头咬鹃则没有这样的特征。雌性黑头咬鹃的尾部也有明显的黑色斑纹区分。亚种间的差异则主要体现在黑头咬鹃亚种malabaricus体形较大且尾巴较长。

【保护状况】
黑头咬鹃被列入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列为低危(LC)物种,表示其面临较低的灭绝风险。然而,在印度地区这种鸟类数量呈现轻微减少趋势,可能与森林碎片化增加有关,这导致它在某些地方变得比较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