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脸䴕
英文名:White-faced Nunbird
学名:Hapaloptila castanea
【简介】
白脸䴓(Hapaloptila castanea),是䴕形目蓬头鴷科白脸鵯属的鸟类,体长约23至25厘米,体重75至84克。该物种以其独特的白色面部羽毛、黑色喙、红眼以及栗色下体而著称,主要栖息于哥伦比亚西部、厄瓜多尔东部至秘鲁西北部的安第斯山脉云雾林地带。
【外形特征】
白脸鵯的头部特征显著,有着明显的白色鼻羽簇,黑色的大喙边缘环绕着白色羽毛,形成额头上的显著白色斑块。头部和背部的颜色逐渐从灰褐色渐变为暗褐色。翅膀和尾巴的颜色更深,下巴和喉咙则为白色,与鲜亮的栗色下体相映成趣。下翼覆羽和初级飞羽基部呈锈色。喙全黑,虹膜为鲜艳的红色,腿和脚为灰色。雌雄鸟外观相似,但雄鸟的下喙末端略向下弯曲,雌鸟下体可能略微淡一些。幼鸟胸部有灰色羽毛,喙和尾巴较短,其他部分与成鸟相似。
【鸣叫特征】
白脸鵯的鸣声由一系列均匀间隔的柔和哨音构成,可能类似于猫头鹰的双声呼叫或延伸成颤音,有时夹杂着粗糙的音符。叫声哀婉,音调下滑,如“wuooooo”,或一系列加速后减速的吠叫声。
【生活习性】
白脸鵯栖息于安第斯山脉的湿润至湿润森林和云雾林中,倾向于陡峭斜坡和溪谷地带。这种鸟类主要在中层到树冠层活动,食物来源以昆虫和其它节肢动物为主,偶尔也会捕食小型脊椎动物。它们有时会加入混合物种的觅食群落中。
【繁殖习性】
白脸鵯的繁殖季节通常在哥伦比亚为4月,在厄瓜多尔为5月末。巢穴通常是由一对成鸟在土质河岸上挖掘的,内部铺垫小叶,隧道长度可达38厘米,通向一个长23厘米、宽16厘米、高10厘米的室。每窝产两枚白色蛋,孵化期约为15至18天,幼鸟大约在37至38天后离巢期间,双亲共同承担筑巢、孵卵和喂养幼鸟的责任。
【外型辨识】
白脸鵯因其特有的白色面部羽毛、黑色喙缘和红眼,以及鲜艳的栗色下体特征,与同属其他物种有明显区别,易于识别。
【保护状况】
该物种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哥伦比亚西部、厄瓜多尔东部至秘鲁西北部,栖息于海拔高度在1500至2900米之间的安第斯山脉云雾森林中。在哥伦比亚海拔较低的地方有时可低至750米,而在秘鲁则限制于1800至2600米之间。白脸鵯在分布范围内被认为是罕见至常见的局部物种,在多个保护区内均有记录,如La Planada自然保护区、Munchique国家公园和Tatamá国家自然公园。
【地理分布】
白脸鵯的地理分布包括哥伦比亚西部、厄瓜多尔东部至秘鲁西北部。在哥伦比亚海拔较低的地方有时可低至750米,在秘鲁则限制于1800至2600米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