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鹰形目 > 鹰科 > 鵟鸢属 > 黑胸钩嘴鸢
黑胸钩嘴鸢

黑胸钩嘴鸢

英文名:Black-breasted Buzzard

学名:Hamirostra melanosternon

【简介】

黑胸钩嘴鸢,拉丁学名Hamirostra melanosternon,于1841年由Gould命名。英文名称为Black-breasted Buzzard。该物种属于隼形目鹰科镰鸢亚科。

【外形特征】

黑胸钩嘴鸢的体型介于楔尾雕和小隼雕之间,成年个体高度为51至61厘米,翼展可达141至156厘米,体重范围在1150至1600克之间。雌鸟稍大于雄鸟。成年个体主要呈黑色,翼部有明显的白色斑块,背部和肩部带有红褐色斑纹。幼鸟则呈现淡棕色,伴有暗色条纹,头部覆盖着毛发状的白色绒羽。

【鸣叫特征】

黑胸钩嘴鸢常发出重复的嘶哑叫声或短促尖锐的吠声。雌鸟在求偶、筑巢、觅食和保护巢穴时会发出柔和、拉长的呼噜声。

【生活习性】

黑胸钩嘴鸢栖息于澳大利亚北部和内陆地区,倾向于干旱至半干旱环境。偏好在有树木的开阔地带活动,如河流森林和高大开放的林地。其食谱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腐肉及大昆虫。它们擅长地面猎食,会使用石头打破大形地栖鸟类的蛋。

【繁殖习性】

黑胸钩嘴鸢通常实行一夫一妻制,形成生命周期伴侣。繁殖期从6月至1月,通常在9月至12月期间。巢建在大树显眼位置,由枯枝和绿叶构成。每窝产卵1至3枚,孵化期为32至38天,雏鸟在68至73天后离巢。

【外型辨识】

与近缘物种相比,黑胸钩嘴鸢体型较为壮实,拥有更大的喙和脚,以及更短的尾巴。成年个体背部和肩部的红褐色斑纹是重要的识别标志。

【保护状况】

根据IUCN数据显示,黑胸钩嘴鸢列为无危物种(Least Concern, LC)。

【地理分布】

此鸟类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和内陆地区,具体包括南澳大利亚东北部、新南威尔士西北部、昆士兰北部、北领地以及西澳大利亚西北部。它不分布在维多利亚、澳大利亚首都特区和塔斯马尼亚等地。

【历史情况】

历史上,由于欧洲定居后土地利用的变化、毒杀以及非法捕捉,种群数量曾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