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鹰形目 > 鹰科 > 海雕属 > 白尾海雕
白尾海雕

白尾海雕

英文名:White-tailed Eagle

学名:Haliaeetus albicilla

【简介】
白尾海雕(Haliaeetus albicilla)是鹰形目鹰科海雕属的大型猛禽,通常也被称作白尾雕或芝麻雕。成年个体体长可达74-92厘米,体重则为2800-6900克之间,雌鸟比雄鸟稍大一些。

【外形特征】
白尾海雕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尾部纯白色,这一标志性的白色尾羽与多为暗褐色的体羽形成鲜明对比。头部和颈部的羽毛颜色更淡,呈沙褐色或淡黄褐色。此外,雌性和雄性羽色相似,但雌鸟往往体型更大。喙呈黄色,脚黄色,幼鸟的嘴和脚则为黑褐色,而成鸟喙和脚的黄色特征在四岁左右开始显现。

【生活习性】
白尾海雕偏好栖息在开阔的淡水生态系统,如淡水湖泊、河流或海岸、岛屿等区域,特别喜爱在有高大树木的水域旁筑巢。它们以鱼类为主要食物,也捕食鸟类、兔和老鼠等小型哺乳动物,并且偶尔也吃腐肉。繁殖期通常为4月至6月。

【鸣叫特征】
未提及相关信息

【繁殖习性】
白尾海雕营巢于湖边、河岸或附近的高大树上,巢由树枝构成,用来放置细小的枝叶和羽毛,每窝通常产卵2枚,偶尔也可为1到3枚。孵化约35至45天后,雏鸟羽毛不丰满,需要亲鸟共同喂养七十余天,直到可以自行飞翔后离巢。

【外型辨识】
未提及相关信息

【物种区别】
未提及相关信息

【保护状况】
自20世纪中叶以来,因法律保护和人为干预,数量在很多地区逐渐恢复。事实上,它们成功地在苏格兰等地区重新定居,这得益于人为的重引入。在中国,白尾海雕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并被列入CITES附录I。2016年在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白尾海雕被划为无生存危机物种(无危,LC)。然而,依然需要警惕,以确保它们的生存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地理分布】
这种猛禽主要活跃于温带欧亚大陆,包括从南部的希腊直到北部的冰岛和格陵兰。在中国,它主要出现在东北部及其他区域,并且为冬候鸟或旅鸟,最南可至东南沿海地区乃至台湾。东部和东南部的沿海地区则是越冬的区域。

注:原文中未提及鸣叫特征、外型辨识及物种区别相关内容,因此在输出时相应部分未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