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斑蛎鹬
英文名:American Oystercatcher
学名:Haematopus palliatus
【简介】
美洲斑蛎鹬,英文名:American Oystercatcher,学名:Haematopus palliatus,是一种主要生活在美洲沿海地区的鸻形目蛎鹬科鸟类。它们主要分布于北美东海岸至南美的沿海地带,包括墨西哥西部至智利南部以及加勒比海部分地区。
【外形特征】
美洲斑蛎鹬身长40-44厘米,体重在400-700克之间。其头部和胸部为黑色,背部、翅膀和尾部为灰黑色,腹部则为白色。最显著的特征是长而直、色泽鲜明的红棕色喙,腿为淡粉色,没有第一趾。眼睛周围有红色眼环,虹膜为黄色甚至带有淡色斑点。飞行时,其翅膀上的白色翼条清晰可见,侧扁的喙更使其显得引人注目。雏鸟的喙和羽毛初期还带有浅色边缘,直至完全成熟后会变为固有的色彩和质地。雄性和雌性斑蛎鹬在外形上没有显著差异。
【生活习性】
斑蛎鹬通常栖息在沿海地区,最喜欢沙滩、盐沼、沙丘和泥滩等环境。它们主要以贝类和其他海洋无脊椎动物为食。利用强劲的喙来分割或击碎猎物,这使它们能够有效适应其食性需求。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时间在潮汐休憩带度过,在繁殖期、领地争斗和防御天敌时则会变得较为活跃且声音响亮。
【鸣叫特征】
斑蛎鹬在某些情况下会有响亮的声音,特别是在兴奋或相互交流时,其叫声多为快速且尖锐的哨声或尖叫声。
【繁殖习性】
斑蛎鹬的繁殖通常发生在4月至7月之间。它们会在沙滩上挖掘出凹形巢穴,并利用贝壳、小石块或鹅卵石做内衬。每个巢穴通常产卵2至4枚,蛋壳颜色为浅灰色带有深棕色斑点。母鸟和公鸟轮流孵化卵,需要25至27天。雏鸟出现在世界上时主要覆盖着淡色绒毛,约45天内离巢,直到出生60天后喙才会足够强壮以揭开贝类。
【外型辨识】
在美国东北部海岸、墨西哥北部、加勒比海部分地区以及南美地区,亚马逊斑蛎鹬广泛分布。在全球范围内,根据IUCN红色名录,美洲斑蛎鹬属无危物种(LC),但某些区域(如一些州)由于其数量稀少且下降,仍被列为关注物种,需要初级保护措施。
【地理分布】
美洲斑蛎鹬与欧洲蛎鹬相比,有较暗的翅膀和腿;与智利蛎鹬相比,上身更暗。在单身状态下,当北美黑蛎鹬与美洲斑蛎鹬杂交时,会产出混杂羽毛的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