蛎鹬
英文名:Eurasian Oystercatcher
学名:Haematopus ostralegus
【简介】
蛎鹬,又名欧亚蛎鹬,是一种涉禽,属于鸻形目蛎鹬科蛎鹬属。该种鸟类常见且容易辨认,因其醒目的黑白羽毛、长直的橙红色喙、红色眼环和短而暗粉红的腿而闻名。雌雄外观相近,但雌鸟的喙比雄鸟稍长。
【外形特征】
体长40-45厘米,翅展80-85厘米,体重通常425-820克。成年鸟头颈、上胸及背部为黑色,中有闪耀的光泽,而尾巴和腹部为白色。翅膀上的白色横带尤为醒目。喙长且直呈橙红色,脚为粉红色,眼眶为红色或橙红色。幼鸟体色较淡,喉和颈部有白色横带,喙暗红色。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沿海地带的沙滩、岩石、盐沼和河口,退潮期间能见到它们在潮间带用喙挖掘食物。它还出现在内陆的湖泊、水库和农田。繁殖期为5至7月,通常配对生活。
【鸣叫特征】
其叫声清晰响亮,常用于求偶、领地保卫等交流目的。
【繁殖习性】
蛎鹬为一夫一妻制,繁殖季节在巢穴上铺草茎、小石子等物挖出椭圆形凹坑筑巢,通常一次产3枚卵,约22至24天孵化,雏鸟早熟且离巢性,独立生活能力强。
【外型辨识】
蛎鹬因其醒目的黑白羽毛、长直的橙红色喙、红色眼环和短而暗粉红的腿而闻名。雌雄外观相近,但雌鸟的喙比雄鸟稍长。
【地理分布】
广泛分布于西欧洲、中欧、黑海东部以及亚洲的部分地区,亦延伸至北印度。其春季迁徙路线始于其繁殖地,向南越冬于非洲沿海和亚欧大陆东海岸。欧洲和亚洲的种群分别在北非、南欧以及亚洲的东北部越冬。日本和韩国的主要越冬地已被记录高达数千只个体。
【保护状况】
其保护级别为IUCN近危(NT)物种。在中国亦被列为国家级保护的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由于繁殖地区和越冬栖息地的保护压力,族群数量受到一定程度挑战,具有一定的保护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