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鸻形目 > 蛎鹬科 > 蛎鹬属 > 澳洲斑蛎鹬
澳洲斑蛎鹬

澳洲斑蛎鹬

英文名:Pied Oystercatcher

学名:Haematopus longirostris

【简介】
澳洲斑蛎鹬(学名:Haematopus longirostris)是鸻形目蛎鹬科蛎鹬属的一种大型健壮涉禽。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及其邻近的岛国,包括小巽他群岛、摩鹿加群岛南部以及塔斯马尼亚州。

【外形特征】
体型约48-51厘米长,雄鸟体重410-776克,雌鸟体重500-782克。整体浑圆,头颈部、体背呈黑色,下体和尾下部为白色,在翼角和乳白色胸部之间形成鲜明对比。雌鸟与其配偶相像,但喙相对更长且更粗壮。幼鸟呈褐色,眼睑环颜色淡。眼周、眼和喙均为鲜亮的橙红色至深橙色,腿色为珊瑚砖红色。

【生活习性】
喜欢栖息于盐沼、沙滩、卵石滩和牧场等环境,在繁殖季通常选择沼泽、河口泥滩等地。它的主要食物来源包括海洋和陆地的多毛类、腹足类、双壳类动物、甲壳类、一些昆虫及偶尔鱼类。猎食技巧多样,包括敲打、撬开、刺探等方法。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在5月至9月(北区)或8月至1月(南区)。它们倾向于独居或小群活动。一巢通常2-3枚卵,孵化期为28-32天;幼鸟灰色且斑点状,背部与大腿有深棕色条纹,下胸至腹部白皙。约需42-49天离巢,有时可达6个月。通常每年每对最多成功繁殖0.89只幼鸟。

【外型辨识】
区别于其他蛎鹬属鸟类的典型特征为体型更大、后背白色较少,且终年羽色不变。与相似的蛎鹬相比,其眼部颜色为红色而非黄色;与其他斑蛎鹬种类相比,背部羽毛深色,眼圈颜色棕黄。

【保护状况】
野外观测证明,该物种栖息于从新几内亚到澳大利亚沿海地区和邻近岛屿,包括北斯特拉德布鲁克岛等特定区域。根据IUCN评估,此物种被列为无危(LC)等级,不过在某些年份中高达73%的巢穴由于洪水而损失,因此其生存环境中仍存在潜在威胁。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及其邻近的岛国,包括小巽他群岛、摩鹿加群岛南部以及塔斯马尼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