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鸻形目 > 蛎鹬科 > 蛎鹬属 > 澳洲黑蛎鹬
澳洲黑蛎鹬

澳洲黑蛎鹬

英文名:Sooty Oystercatcher

学名:Haematopus fuliginosus

【简介】
澳洲黑蛎鹬,又称乌蛎鹬(Haematopus fuliginosus),属鸻形目蛎鹬科蛎鹬属的一种涉禽。该物种主要在澳大利亚及其附近岛屿可以见到,是该地区特有的物种。

【外形特征】
澳洲黑蛎鹬体长约46-49厘米,体重范围在550至980克。全身羽毛为深黑色,眼睛和喙均为红色,而眼睛周围也有红色的眼圈,脚和腿的颜色为淡粉色。雌鸟比雄鸟略大,喙宽而短。幼鸟的颜色较暗且具棕色,喙和脚的颜色较淡。有记载同种下的2个亚种,其中opthalmicus亚种拥有较短的翅膀和较为粗重的喙。

【生活习性】
澳洲黑蛎鹬主要栖息于岩石海岸、沙质海滩和部分河口泥滩。它们在冬季较为稳定,通常区域内活动范围较小,偶尔也会做一些短距离的移动,尤其是在塔斯马尼亚地区的霍巴特到德温特河一带。食物主要为各种硬壳的贝类,包括海螺、海蜗牛、双壳贝类等。此外,它们还可能会捕食搁浅的鱼类和其他软体动物。

【鸣叫特征】
澳洲黑蛎鹬的鸣叫声通常是重复的滑音哨声“peep”或“kleep”,有时也会发出类似“pi-peep”的双音节声或更哀婉的“wheeeuu”声,展现求偶行为时得分必然会跟着唱歌,一般轮流鸣叫。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大致在8月至次年1月。澳洲黑蛎鹬会在岩石间或地面上凹处筑巢,巢内铺有贝壳碎片来吸引它们的注意。每窝通常产2枚蛋,孵化的具体时间和雏鸟离巢时间还未知。幼鸟羽毛为均匀的锈褐色,腹部纵贯黑褐色条纹。

【保护状况】
据IUCN红皮书记录,澳洲黑蛎鹬目前被列为低危(LC)状态,总数大约在11,500至7500只之间,主要繁殖和迁徙活动尚局限在澳大利亚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塔斯马尼亚。为了更精确评估族群动向,科研人员还需持续研究该物种的迁徙习惯。

【地理分布】
澳洲黑蛎鹬分布于澳大利亚沿海与塔斯马尼亚州一带,广泛见于塔斯马尼亚海岸线以及巴斯海峡岛屿。也偶见游荡至圣诞岛和印度尼西亚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