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鸻形目 > 蛎鹬科 > 蛎鹬属 > 查岛蛎鹬
查岛蛎鹬

查岛蛎鹬

英文名:Chatham Islands Oystercatcher

学名:Haematopus chathamensis

【简介】
查岛蛎鹬(学名:Haematopus chathamensis),属鸻形目蛎鹬科蛎鹬属。这种鸟类体长约48至49厘米,雄鸟平均重约540克,雌鸟平均重约640克。其外观主要特征包括头部、颈部、胸部、背部、翅膀和尾巴为黑色,而下腹部为白色。其胸白黑过渡区模糊,幼鸟体羽边缘呈棕色,裸露部位颜色略暗。雌雄个体在外形上相似,但雌鸟体型略大,喙较长,更显粗壮。

【外形特征】
查岛蛎鹬主要栖息于岩石海岸,偶尔会在砂质或砾石海滩活动,并可能在有植被覆盖的地点筑巢。它们全年定居,并具有较强的领地性。幼鸟偶尔会在岛屿间移动,最远可达40公里。查岛蛎鹬的食物包括多种海洋生物,如海葵、双壳类动物、腹足类动物、藤壶、等足类、棘皮动物及海鞘等。它们通常采用多种攻击手段捕食不同类型的猎物。

【生活习性】
查岛蛎鹬主要栖息于岩石海岸,偶尔会在砂质或砾石海滩活动,并可能在有植被覆盖的地点筑巢。它们全年定居,并具有较强的领地性。幼鸟偶尔会在岛屿间移动,最远可达40公里。查岛蛎鹬的食物包括多种海洋生物,如海葵、双壳类动物、腹足类动物、藤壶、等足类、棘皮动物及海鞘等。它们通常采用多种攻击手段捕食不同类型的猎物。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集中在10月至次年3月,其中10月至12月为高峰产卵期。筑巢通常在地面挖凹坑,较常见的巢穴可能有简单的垫衬,它们通常选址岩石悬垂或有植被遮挡的区域,甚至会在小洞穴或悬崖平台上筑巢。每个繁殖季节产卵2至3枚,雏鸟孵化期约为25天。雏鸟上体有明显灰色斑点,尾部具有显眼的白色亚端带。离巢期在46至49天之间,每对繁殖成功率通常为0.20至0.85只雏鸟。

【保护状况】
查岛蛎鹬濒临灭绝,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评级为“EN”(濒危)。其种群主要受引进食肉动物(如猫、鼠、新西兰秧鸡)的威胁,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由此可见,查岛蛎鹬是新西兰特有的珍贵物种,在物种保护工作中的地位极为关键。

【地理分布】
查岛蛎鹬仅分布于新西兰东南方约680公里的查塔姆群岛,每个主岛上均有所分布,但规模较小。查塔姆群岛蛎鹬是濒临灭绝的物种,于2004年时录得数量310至325只,2008年时数量增至310至360只。自2006年以来,该物种人口数量被认为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