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鸻形目 > 蛎鹬科 > 蛎鹬属 > 北美黑蛎鹬
北美黑蛎鹬

北美黑蛎鹬

英文名:Black Oystercatcher

学名:Haematopus bachmani

【简介】
北美黑蛎鹬,学名为Haematopus bachmani,属于鸻形目蛎鹬科蛎鹬属。该物种在北美洲西海岸地区广泛分布,从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岛到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半岛。

【外形特征】
北美黑蛎鹬是一种大型涉禽,长约42-47厘米,重500-700克。它的全身呈黑色,头部、颈部和胸部颜色深呈现,背部和腹部则略显深棕色。最显著的特征是其长且直的橙红色喙,喙尖为黄色,还有橙红色眼圈和黄色虹膜以及淡粉色的腿。雌性和雄性在羽毛上相似,不过雌鸟的体型更大,喙更长更细。

【生活习性】
这种鸟严格依赖于海洋沿岸环境,特别偏好岩石海岸线。其主要食物为贝类及其他无脊椎动物。在繁殖季节,北美黑蛎鹬会建立并坚持与之前相同的觅食和筑巢的领地。它们通常以成双或小群体出现,冬季时可能会聚集形成大群,尤其是在贝类资源丰富的区域,群体数量可达数百只。

【鸣叫特征】
北美黑蛎鹬的叫声响亮,具体表现为快速连续发出的哀鸣或口哨声,尤其在兴奋时更为明显。由于它们依赖海岸栖息地,人类活动中引发的岛屿干扰已经使一些区域的黑蛎鹬种群受到局部程度的影响或灭绝。

【繁殖习性】
北美黑蛎鹬倾向于在岛屿、岬角和海滩上筑巢,并在其领地内觅食。它们每窝产卵2至3枚,孵化期约26-28天,雏鸟通常在出生24小时后就能离巢。幼鸟会在领地内停留较长时间,直到成长至大约40天左右拥有羽翼。在此期间,它们会在下一个繁殖季节之前留在父母的领地;如果它们的父母迁徙,这些幼鸟可能会跟随父母迁徙,特别是在北部地区。

【外型辨识】
北美黑蛎鹬具有统一黑色的体态,橙色的喙和白色眼圈。在近距离观察时,它们的翅膀、尾巴和背部呈深棕色。相比之下,年轻鸟只有整体灰棕色,喙上呈现深棕色的尖端。这些特征有助于与相近的种类区分开来。

【保护状况】
IUCN对北美黑蛎鹬目前的评价状态尚未进行评估 (NE)。

【地理分布】
该物种的繁殖地主要位于太平洋东岸的北部,包括阿拉斯加西部的阿留申群岛和墨西哥西北部的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州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