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鹰形目 > 鹰科 > 兀鹫属 > 细嘴兀鹫
细嘴兀鹫

细嘴兀鹫

英文名:Slender-billed Vulture

学名:Gyps tenuirostris

【简介】
细嘴兀鹫(学名:Gyps tenuirostris),属于鹰形目鹰科兀鹫属,是一种中等体型的猛禽,主要分布在印度次大陆及其周边地区。此前被归类为长喙兀鹫的一个亚种,但鉴于其外观上与该亚种存在明显差异以及两者在地理分布上的区别,细嘴兀鹫被重新定义为独立物种。

【外形特征】
细嘴兀鹫的体长为80至100厘米,体重为6至8千克。它的主色为浅灰色,颈部区域呈裸露且长,粗糙而不长有羽毛。头部为黑色并带有狭长状结构。其翅膀呈暗灰色,而身体其他部位则较暗,呈现棕色涟漪状配色。背部与翅膀的暗程度尤为明显,确保了其独特的颜色组合。大腿部分覆盖着一些白色的绒毛,便于识别。在飞行过程中,尾巴下部呈现灰色,而腹部则带有淡棕色。

【生活习性】
细嘴兀鹫栖息于300至1500米海拔的开阔地带,包括部分森林覆盖的地区。它们喜欢在村庄周边、屠宰场附近以及垃圾填埋地内觅食。尤其在靠近农业区域,细嘴兀鹫会主动利用肉类垃圾作为食物来源。为寻找腐烂动物尸体,这些鸟类具有极强的视觉能力,可以在广阔的乡村环境中迅速发现潜在目标。它们通常独自觅食,但也会在觅食过程中与其它同类如白背兀鹫和黑兀鹫结伴行动。在所有遇见的腐肉来源中,它们特别偏好牛尸。

【繁殖习性】
细嘴兀鹫的繁殖季节通常发生在10月至次年3月。这种鸟类在其自然栖息地的高大树木上筑巢,巢筑于枝叶茂密的树丛中,高度在7至16米之间。每巢产卵数量为一,孵化期需约50天。

【外型辨识】
细嘴兀鹫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即原印度西北部)、尼泊尔、阿萨姆邦至缅甸北部及东部地区。它们的分布也向南扩至柬埔寨南部。过去,这些鸟类在印度支那和马来半岛北部更为常见。

【保护状况】
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大量食用兽用药物双氯芬酸已被污染的动物尸体,细嘴兀鹫的数量急剧下降,且目前只存有不到870只成熟个体。按照IUCN红色名录的评估,细嘴兀鹫已被列为极危物种。这种动物正面临着重大的生存挑战,迫切需要保护行动,以免于进一步的生态灭绝。

【地理分布】
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大量食用兽用药物双氯芬酸已被污染的动物尸体,细嘴兀鹫的数量急剧下降,且目前只存有不到870只成熟个体。按照IUCN红色名录的评估,细嘴兀鹫已被列为极危物种。这种动物正面临着重大的生存挑战,迫切需要保护行动,以免于进一步的生态灭绝。

【物种区别】
细嘴兀鹫被重新定义为独立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