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鹰形目 > 鹰科 > 兀鹫属 > 白背兀鹫
白背兀鹫

白背兀鹫

英文名:White-rumped Vulture

学名:Gyps bengalensis

【简介】
白背兀鹫(Gyps bengalensis),又名Gyps bengalensis,是鹰形目鹰科兀鹫属的一种中型鸟类。主要分布在亚洲区域,以动物尸体为食。自1990年代以来,由于摄入含非甾体类抗炎药双氯芬酸的动物尸体导致中毒与肾衰竭,使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外形特征】
白背兀鹫体长83厘米到120厘米之间,双翼展开可达205厘米至220厘米。成熟的鸟体色以黑色为主,背部和臀部尤为显著的白色,下翼覆羽亦全白。幼鸟呈暗棕色,有淡色条纹,无白色背或下翼;成鸟飞行时下翼的白色斑块相当醒目。成鸟头部和上颈部裸出,并带有稀疏的黄色毛状羽;后颈、肩、两翼和尾部为暗黑色;胸腹和尾下覆羽呈暗褐色,并带有淡色羽干纹。颌部为灰绿色至铅灰色。脚为暗绿色至灰色。

【生活习性】
白背兀鹫栖息于开阔的低山丘陵、山脚平原区域或村庄周边,冬季时更倾向于靠近小镇和村庄活动。这种鸟属于群居类型,喜好在开阔地区搜寻食物,一般在白天外出觅食,晚上则回到树上休息。它们通常能够以每小时50公里到55公里的速度飞行,最快速度可达每小时90公里。取得了食物后,通常会发出尖锐的叫声。

【鸣叫特征】
白背兀鹫取得了食物后,通常会发出尖锐的叫声。

【繁殖习性】
每年繁殖一次,巢由双亲共同筑成,高度约为二十至三十米之间,常用邻近道路、河流或灌溉沟渠的树木作为巢穴。每窝通常只生一枚蛋,孵化期在45至52日之间。雏鸟在孵化后,主要由双亲抚养,在大约90日后才下树独立。

【外型辨识】
成鸟头部和上颈部裸出,并带有稀疏的黄色毛状羽;后颈、肩、两翼和尾部为暗黑色;胸腹和尾下覆羽呈暗褐色,并带有淡色羽干纹。颌部为灰绿色至铅灰色。脚为暗绿色至灰色。

【物种区别】
无相关内容

【保护状况】
自1990年代起,由于摄入含兽用非甾体抗炎药双氯芬酸的动物尸体导致种群数量锐减。目前,白背兀鹫已经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灭绝风险极高的物种。在中国,白背兀鹫受国家一级保护。

【地理分布】
分布区域包括阿富汗、不丹、柬埔寨、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越南、中国云南。不过已在中国和马来西亚区域性绝迹,而在孟加拉国级灭绝。俄罗斯偶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