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兀鹫
英文名:Bearded Vulture
学名:Gypaetus barbatus
【简介】
胡兀鹫是一种分布在高海拔山脉的独特鸟类,广泛分布于欧洲南部的山脉、非洲、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伊朗、土耳其、阿富汗以及中国的新疆、西藏、青海等地。它们特别适应在海拔范围从500米到8000米的山区生活。
【外形特征】
胡兀鹫个体较大,体长94至125厘米,翼展可达231至283厘米,体重4.5至7.8公斤。成年胡兀鹫头顶带灰色,两侧灰色或黄色,额部、眼周有黑色的冕毛,雌鸟稍大。下体橙锈色,上体灰蓝色至灰黑色,下翅膀则是黑色带浓重锈色,显示出明显的梯形翅膀。成年鸟有一圈黑色的“胡须”特别显现。幼鸟全身为深黑棕褐色,胸部淡棕色,毛色需5年才能变成成年完整颜色。
【生活习性】
胡兀鹫主要以大动物尸体和骨头为食,特别偏好牛羊等大型牲畜的骨头。它们能够吞咽大块骨头或从高空摔到岩石上摔碎后食用,以获取骨髓等。其他食物包括小型哺乳动物、鸟类及蜥蜴等。觅食过程中,它们常常观察其他食尸动物如狼或秃鹫在尸体上的活动,从而确定安全。
【鸣叫特征】
胡兀鹫一般保持安静,但雄鸟在求偶时会发出尖锐的口哨声和狩猎鹰一样的尖叫声。它们主要栖息在野兽尸体和骨头丰富的高海拔荒凉地区,会利用风力和上升气流滑翔。
【繁殖习性】
胡兀鹫繁殖期从12月延续到次年5月,一般在1至2月供卵,每窝产1至2枚卵,一对父母共同孵化52至56天。雏鸟通常在103至133天后离开巢穴。
【外型辨识】
胡兀鹫因独特的形态而得名,尤其是其黑色的“胡须”——额前、眼睛周围及颏部的黑色羽毛簇。
【保护状况】
胡兀鹫在全球为近危物种,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名录。胡兀鹫栖息地因人类活动受到威胁,包括草地灭鼠和藏医剩余弃物等导致的食物链污染。2004-2013年间被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无危,2014-2021则变更为近危。
【地理分布】
胡兀鹫广泛分布于欧洲南部的山脉、非洲、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伊朗、土耳其、阿富汗以及中国的新疆、西藏、青海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