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氏拟啄木鸟
英文名:Sladen's Barbet
学名:Gymnobucco sladeni
【简介】
斯氏拟啄木鸟(学名:Gymnobucco sladeni),属于䴕形目的非洲拟啄木鸟科,是裸颊拟䴕属中的一个物种。这种鸟的名字来源于英国收藏家Major A. G. Sladen。
【外形特征】
斯氏拟啄木鸟的体长约为17厘米,体重在42至48克之间。整体呈深棕色。头部裸露,其特点是额前有一束淡色羽毛,并环绕喙周。脸面裸露,带灰色至灰褐色的喉部,喙色为黑色。该物种与灰喉拟啄木鸟的区别在于头部仅有少量羽毛,且喙的颜色和大小更黑更大;与须鼻拟啄木鸟相区分的特征是体色更深,羽毛条纹更少,喙也更大且颜色更深。雌雄外型相似,但幼鸟喙色较浅,头顶羽毛簇更深,下体更淡色,眼睛颜色为棕色而非成鸟的红色。
【生活习性】
斯氏拟啄木鸟生活在广阔的森林中,包括画廊森林。常与灰喉拟啄木鸟同时存在,但具体生态细节尚不清楚。主要以Musanga等水果为食,同时也会捕食昆虫。觅食群体成员通常为5至15只,有时甚至达到30只。
【鸣叫特征】
斯氏拟啄木鸟被认为是一种较吵闹的鸟类,其鸣叫声相对柔和。除了一种似“pyew”声的呼叫外,还存在类似须鼻拟啄木鸟的颤音和尖叫。
【繁殖习性】
斯氏拟啄木鸟可能在1月至9月间繁殖。一般认为它们在枯死的立树洞中筑巢,并观察到非洲鬣鹰捕食的情景。同时在刚果布,一只带有育雏斑的成鸟在8月中旬被捕获,而第1只幼鸟则在11月被发现。
【外型辨识】
斯氏拟啄木鸟与灰喉拟啄木鸟或须鼻拟啄木鸟相比,体色更深,羽毛纹路更少。尤其幼鸟特征区别在于喙色较浅,头顶羽毛开始生长,下体颜色更淡。
【保护状况】
该物种被IUCN评估为无危(LC)。它的大部分生活习性与地理分布由于容易和更为常见的灰喉拟啄木鸟混淆,至今不为很多研究者明显了解或尚未充分研究。考虑到这一情况,强调保护这一物种需要注意收集更多具体信息,以确保能有效估算其真实实际情况。
【地理分布】
斯氏拟啄木鸟的主要分布区域为刚果民主共和国东北至与乌干达和卢旺达的交界处,并延伸至中非共和国南部。在刚果(布)的保护区如Lesio-Louna和Lefini有记录,尽管未特别提及具体面临的直接威胁,但应关注其筑巢需求的降低或破坏,如森林栖息地的破碎化和枯死树木的移除,这将对这一物种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