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喉拟啄木鸟
英文名:Grey-throated Barbet
学名:Gymnobucco bonapartei
【地理分布】
灰喉拟啄木鸟主要分布于非洲中西部的多个国家,包括安哥拉、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刚果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赤道几内亚、加蓬、肯尼亚、卢旺达、南苏丹、坦桑尼亚和乌干达。
【外形特征】
灰喉拟啄木鸟体长约16.5至19厘米,体重范围在49至81克之间。它具有一顶灰黑色的前冠和头皮,头部有明显的黄色斑点,同时耳部和颈部的毛发为灰棕色。鼻端周围的硬毛簇颜色也偏向棕色。整体体色为棕色,主要前胸至背部有淡色斑点,腹部则富有条纹。翅膀和尾巴的颜色较深,眼瞳颜色常带有从棕色到红色的色调变化。幼鸟体色则呈现巧克力棕色,特别是在条纹上更为明显。
【生活习性】
灰喉拟啄木鸟主要栖息于原始森林、次生林、河岸林等各类植被丰富的地区,也可见于靠近森林的村落周边。它的食性较为多样,主要以果实、浆果和节肢动物为主,尤其偏好无花果、Allophyllus、Ficus 等植物的果实。
【鸣叫特征】
灰喉拟啄木鸟引人注目的叫声有响亮的’whew’ 或 ‘whee-ew’ 声,同时也有颤音和鼻音的 'chaaa' 声,翅膀拍击时的声响很大。幼鸟常发出持续的 ‘dddddddd’ 声音。
【繁殖习性】
繁殖期根据地点不同而在1月至8月或9月至次年的7月之间,产卵数目多在3到5枚。这些卵最大直径可达23.8毫米×17.3毫米,孵化由亲鸟及其群体中的其他成员共同完成。幼鸟在破壳后无毛,眼睑肉色,喙为黄色,端部深色;眼睛则呈现灰色,需要几天内才能完全睁开。
【保护状况】
灰喉拟啄木鸟被IUCN评估为无危种(LC)。虽然面对枯树移除与结果树隔离等威胁,但由于其广泛的分布和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它不像其他一些非洲拟啄木鸟科物种那样受到严重的生存威胁。灰喉拟啄木鸟在乌干达的多个重要保护区,如布迈戈森林、塞姆利基、伊丽莎白女王国家公园都有记录,在肯尼亚的马赛马拉野生动物保护区和卡卡梅加自然保护区也有大量分布。
【外型辨识】
灰喉拟啄木鸟与无颊裸面拟啄木鸟和刚毛拟啄木鸟有所区别,其主要特点在于有羽毛覆盖的头部和黑色的喙。相对于它同属的其他物种,如东非裸颊拟啄木鸟,灰喉拟啄木鸟体型较大,额头有更鲜明的浅色斑点,上半身颜色更浅,背部更显浅灰,鼻簇则更长,基底较淡,眼瞳颜色比其他相似物种更为偏黄或奶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