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冠鳽
英文名:Malayan Night Heron
学名:Gorsachius melanolophus
【简介】
黑冠鳽(学名:Gorsachius melanolophus),是鹈形目鹭科夜鳽属的一种鸟类,俗称“黑冠麻鹭”或“暗光鸟”,分布于亚洲南部、东部及东南亚地区。
【外形特征】
黑冠鳽体长约48厘米,具有坚实的体型,短而粗的喙。头顶、颈前部、胸部至腹部有赤褐色,胸部有一条罕见的黑色条纹。背部呈栗色并有虫蚀状斑纹,飞行羽黑色,头顶至背部有一排黑色冠羽,下巴白色,眼睛黄色,喙和脚分别是黑色和绿色。
幼鸟呈现灰褐至赤褐色,并具星状斑点和虫蚀状斑纹。比起其他夜鹭,黑冠鳽的颜色更为暗淡,并具蓝色的面部皮肤斑块,更显著的是其较短的喙。
【生活习性】
黑冠鳽通常是单独活动,常见于森林、溪流、沼泽地带,夜间或黄昏最为活跃。白天则多隐藏在茂密的植被中。主要以昆虫、两栖动物、小型鱼类、软体动物以及大蚯蚓、青蛙、蜥蜴和蛇等为食。
【鸣叫特征】
文本中未提及黑冠鳽的具体鸣叫特征,故不输出该部分内容。
【繁殖习性】
黑冠鳽的繁殖季节一般在5月至6月间,雌雄鸟共同筑巢,通常栖于树上,巢由草茎、树叶、枯草构成,简单且不太稳固。每窝产卵4至5枚,卵呈白色,孵化期约为15至18天,育雏期为25天。
【外型辨识】
文本中未提及黑冠鳽的具体辨识特征,故不输出该部分内容。
【物种区别】
文本中未提及黑冠鳽与其他鸟类的区别,故不输出该部分内容。
【保护状况】
黑冠鳽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动物。种群数量较少,并因栖息地破坏和水域污染而面临威胁。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为无危(LC)物种。
【地理分布】
黑冠鳽的繁殖区域包括印度西南部、东北部,中国东南部及印度尼西亚等地。非繁殖期则见于斯里兰卡和大巽他群岛。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海南岛、台湾、云南西双版纳及广西等地,并在广东、山东等省份有观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