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腹澳蜜鸟
英文名:White-bellied Honeyeater
学名:Glycifohia notabilis
【简介】
白腹澳蜜鸟,学名Glycifohia notabilis,是吸蜜鸟科下横斑澳蜜鸟属的一种独特蜜鸟。栖息于瓦努阿图北部和中部的蒙塔涅森林,偶尔也能在低地森林及红树林中被发现。
【外形特征】
白腹澳蜜鸟的上身主要为深棕色,腹部则为白色带有褐色条纹。脸部呈现灰色与白色斑驳状,喙长且明显向下弯曲。成年雄性体重约29.7克,而雌性则约在23.3到26.4克之间。幼鸟的颜色较成鸟更为淡暗,上部更深,带有淡黄色腹部缺乏明显暗色条纹。
【鸣叫特征】
这种蜜鸟具有独特且响亮的叫声。常见的是“tyauu”声,另外,其鸣叫声还包括了延长的“toowyt”,一种尖锐刺耳的“tchea”以及一种稍显哀怨的“teewee”。白腹澳蜜鸟偶尔也会发出一系列清晰的哨笛样的鸣唱声。
【生活习性】
它们主要在山地的原始森林和高大的次生林中生活,但也偶尔能在低地森林和红树林里被发现。活动高度覆盖从海平面至海拔至少1250米的范围,其间以450至850米以上的地区居多。这种鸟以花蜜、花粉、昆虫、蜘蛛和时有发生的果实等为食。它们活跃且嘈杂,通常单独或成对出现,最大群体可达15只。
【繁殖习性】
关于白腹澳蜜鸟的繁殖记录较少。繁殖期一般在9月至1月,其中10月至11月期间有可能出现繁殖活动。繁殖巢呈浅杯状,每次产2枚淡色蛋。其他详细繁殖信息则尚未得知。
【外型辨识】
相较于其他种类蜜鸟,白腹澳蜜鸟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黑白色调结合的外观、喙板明显的向下弯曲和显著的白色眼眉。幼鸟和成鸟之间存在着颜色上的差异,具体的鉴别特征参考详细描述。
【保护状况】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其保护状态为“无危”类别。虽然其栖息范围特别有限,分布仅在于瓦努阿图及特莫图受保护区域,但该鸟在当地较为常见。
【地理分布】
白腹澳蜜鸟主要分布在瓦努阿图北部和中部的蒙塔涅森林中,偶尔也能在低地森林及红树林中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