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细嘴莺科 > 噪刺莺属 > 灰头噪刺莺
灰头噪刺莺

灰头噪刺莺

英文名:Green-backed Gerygone

学名:Gerygone chloronota

【简介】
灰头噪刺莺(英文名:Green-backed Gerygone,学名:Gerygone chloronota)属于雀形目细嘴莺科噪刺莺属,是一种体型小巧的鸟类。其显著特征是带有灰绿色上体及瘦长的喙。

【外形特征】
灰头噪刺莺的体型根据不同地区种群而有所差异。澳大利亚种群的体长为9.5厘米至11厘米,体重约为6.5克;新几内亚种群的体长则为7.5厘米至8.3厘米。整体上,该物种的头部呈灰色,颈侧也表现出同样的颜色。上体为暗绿橄榄色,翅膀及尾部呈现出棕色,尾端带有淡淡的暗色横带。下巴、喉咙及下体呈白色,胸部两侧略带有褐色或灰色调,而两侧至尾下部则可能带有淡黄色斑点。眼睛为红色,喙色为黑色或黑褐色,而腿则呈黑色至深灰色。雌性和雄性外观相似,幼鸟与成鸟在外观上也有类似之处,但面部区域略显模糊的灰白色,上体的绿色可能略浅。

【鸣叫特征】
灰头噪刺莺能够发出快速而尖锐的类似音乐般的“choopi choopi choopi”声,音调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并循环重复。当它们处于兴奋状态时,会发出单调重复音节,持续时间较长。在新几内亚,其cinereiceps亚种的叫声更高,也具有类似的上升颤音序列。

【生活习性】
灰头噪刺莺栖息于多种热带生境,尤其是靠近水边的区域。在澳大利亚,其主要栖息地包括河岸植物、季风雨林以及红树林,以及其他靠近干枯桉树林的地区。在新几内亚,它常见于森林、花园和次生植被中,海拔低至1500米。灰头噪刺莺通常为居民鸟类,在某些阶段可能会形成伴侣或小家庭群体,有时单独活动。它的食物来源包括昆虫,如蜘蛛、甲虫、蝽象、胡蜂和鳞翅目幼虫等。

【繁殖习性】
已知该物种在3月至10月之间繁殖,双亲共同参与巢穴的建造。其巢呈紧凑的椭圆顶形,末端有“尾巴”以及侧面的入口,在靠近顶部部分延伸出短“喷口”。巢部由柔软的皮、草和细根编织而成,内部用植物纤维、绒毛或羽毛垫满,外部装饰有蜘蛛卵囊或苔藓。巢穴悬挂于距离地面1.8米至10米高的枝条或藤蔓间,通常靠近胡蜂巢和水源。每窝一般产2至3枚直径较小且壳白色,带有红棕色斑点集中在其较大一端的蛋。关于雌鸟的单独孵化情况及孵化和育雏期的详细持续时间,现有资料有限。

【外型辨识】
灰头噪刺莺通过其独特的灰绿色头部和没有尾部斑点的外部特征与其他细嘴莺科成员相区分。亚种之间的差异主要基于头部颜色的细微变化和下体的淡黄色调变化。

【保护状况】
灰头噪刺莺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中列为无危(LC)物种。

【地理分布】
灰头噪刺莺广泛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区域内包括澳大利亚的西北部和中北部、新几内亚以及中国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的其他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