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鹈形目 > 鹮科 > 隐鹮属 > 隐鹮
隐鹮

隐鹮

英文名:Northern Bald Ibis

学名:Geronticus eremita

【简介】
隐鹮(学名:*Geronticus eremita*),是栖息于荒凉环境、半沙漠地带或峭壁的鸟类。以其独特的黑色光亮羽毛和裸露的红色脸部及头部、长而弯曲的红色喙著称。

【外形特征】
隐鹮体长约为70-80厘米,翼展达125-135厘米,平均重1.5千克,其黑亮羽毛闪烁着铜绿和紫色光泽,无羽毛的暗红色脸部及头部与其长弯红色嘴部十分显眼。成鸟飞行姿态格外优雅,虽然很少发出声音,但在筑巢地附近会发出低沉的喉音和刺耳的高音叫声。幼鸟头部和颈部最初为灰褐色,逐渐转变为红色,且换羽后逐渐与成鸟相似。

【生活习性】
隐鹮偏好燥旱草原及靠近水域的地势,如有河流或海岸的悬崖地带。它们通常也会在枯萎的农地如高粱田或沙丘草地中觅食。繁殖季节期间,隐鹮多形成小群生活,每群大概由20至50只成员组成。在繁殖期间,这些群体依靠筑巢于悬崖边进行繁殖。

【繁殖习性】
繁殖时间一般在每年的2月中期到4月之间,隐鹮倾向于把巢筑置悬崖上,使用树枝木棒作为巢基,填补绿草或稻草作为巢内物。每窝有2-4颗蛋,孵化需要24-28天,幼鸟于43-47天后开始飞行,父母共同照料直至下一年繁殖季节到来。

【外型辨识】
隐鹮的近亲为南非的秃鹮,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面部不具羽毛和非群居的生活习性,且多栖于山崖而非树洞。此外,隐鹮与一些类似的彩鹮在一些地区共享栖息地,识别时应注意其较短的腿(飞行时隐蔽在尾部之后),光秃光亮的头部(成鸟特点),较短的颈项,以及壮实的体格。

【保护状况】
历史上,隐鹮曾广泛分布于中东、北非以及南欧,并有大约180万年前的化石颗粒存在记录。近年,由于栖息地减少、人类捕捉及化学药物的影响,它们的数量大幅缩减。现今主要残留生存的群体位于摩洛哥,叙利亚现存不足10只,另外如土耳其的巢穴族群等也进行人工野外化圈养繁殖。虽然已经被濒危等级从极度濒危降级为濒危,但仍须持续的保护研究和补充繁殖计划来确保物种生态的稳定发展。

【地理分布】
隐鹮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濒危物种,并被纳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这一指示保护了其野外种群避免人工捕捉和交易。摩洛哥南部苏塞-马塞河国家公园是目前唯一自然繁殖地,目前有约700只野外生存的隐鹮。国内及其他地区间的人工繁殖移植和保护区建设,成为了濒危物种恢复的主要工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