鵟雕
英文名:Black-chested Buzzard-Eagle
学名:Geranoaetus melanoleucus
【简介】
鵟雕(学名:Geranoaetus melanoleucus)属于鹰形目鹰科的一种大型猛禽,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的高山草原、山脉、开阔林地。“Black-chested Buzzard-Eagle”是其英语名称。
【外形特征】
雄性翼展可达175-200厘米,体长62-80厘米,体重1.7-3.2千克。它们的头部和胸部呈现深灰色,腹部白色,形成鲜明对比。上翼呈银灰色,下翼覆羽白色,飞羽暗色,翼尖暗色。未成年个体则呈现棕色且具条纹,但明显体型更大,尾部更短,更渐变。
【生活习性】
鵟雕栖息于干旱的林地、草原、草地、沙丘、半沙漠灌丛至海拔1600-3500米的山脉。它们在开阔的高地环境中最常见,偶尔也可见于沙漠地区的多岩石区域。成年鵟雕体形庞大,拥有长而宽的翅膀和短而尖的楔形尾巴。翅膀在飞行时产生显著的灰色翼谱,在飞羽下方是黑色,形成鲜明对比。头部至颈部呈现出深灰至暗灰色,而喉咙和胸部则点缀着斑驳的白色。腹部为白色,肩翼边缘较暗且有环状斑点,尾部的终端带淡灰。亚成鸟展示出深褐色至黑色的羽毛,带有重条纹,这些特征直至第四年才全部体现成年相。
【鸣叫特征】
未提及具体鸣叫特征。
【繁殖习性】
它们在树木高处、岩石峭壁或灌木丛中筑巢,有时巢穴建于地面或人工物体上。每窝通常产2枚卵,孵化期约为一个月。成鸟表现出强烈的繁殖期防御行为,而幼鸟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依赖父母供给。
【外型辨识】
鵟雕主要捕捉中型哺乳动物,如欧洲兔、Octodon Degus等,也有捕食小鸟、蜥蜴、昆虫和腐肉的行为。在某些地区它们具有捕食棕灶鸟幼鸟的习性,并且有喂食臭鼬的习惯。
【物种区别】
未提及具体的物种区别特征。
【保护状况】
由于栖息地广泛且普遍无显著威胁,鵟雕被IUCN列为“无危”。它们面临的主要威胁可能来自于人为活动和栖息地破坏,但整体种群稳定。
【地理分布】
它们覆盖了从哥伦比亚北部安第斯山脉至火地岛的广大区域,并横跨委内瑞拉、智利、巴西、阿根廷等地。总分布区域达6,810,000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