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斑掘穴雀
英文名:Rufous-banded Miner
学名:Geositta rufipennis
【简介】
棕斑掘穴雀(学名:Geositta rufipennis),是雀形目灶鸟科掘穴雀属的一种鸟类。这种鸟广泛分布于南美洲的玻利维亚、阿根廷西部和智利。
【外形特征】
棕斑掘穴雀的体长为14至17厘米,体重25至54克,具有直且中等长度的喙。其头部特征较为显著,包括宽阔的淡色眉纹、暗灰褐色的眼后线以及杂乱的灰褐色面颊。头部和上尾覆羽呈现均匀的暗沙橄榄色,翼部为暗灰褐色,边缘较浅,而翼基部呈红褐色。尾部通常为方形或轻微凹陷状,中央尾羽基部为淡黄褐色,中间为灰褐色,尾尖处具宽黑色亚端带和淡黄褐色;其余尾羽为红褐色,基部较亮,黑色亚端带逐渐缩小。下体颜色为纯白色喉部、淡棕色胸和肉桂色调的腹部,两侧常染有肉桂色,而下尾覆羽则呈暗淡的淡肉桂色。虹膜为棕色,喙为黑灰色,下颌基部较淡角质色,跗跖和趾呈蓝色灰色。雌雄个体相似,幼鸟特征尚未描述,不同亚种在体型和颜色上存在差别。
【生活习性】
棕斑掘穴雀多栖息于海拔3100至4400米高的安第斯山脉普纳草原、干旱山地灌丛、干涸的河岸以及疏林环境。主要为留鸟,但也有一部分种群在繁殖后会迁徙至较低海拔。觅食时多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会形成较为松散的群体。以节肢动物为主要食物来源,也会觅食种子,尤其是Coliguaya odorifera(大戟科)的种子,以及叶芽等,从地面获取食物。
【鸣叫特征】
棕斑掘穴雀的鸣叫声快速连贯,由每秒约5个音符构成,音调相同,停顿瞬间还会发出略快的音符,持续时间可能超过20秒,结尾部分逐渐放慢。其鸣叫通常在展示飞行过程中或在显眼的岩石上发出。
【繁殖习性】
棕斑掘穴雀的繁殖季节主要在南半球夏季,产卵期在阿根廷地区为11月至次年3月,在智利则以观察11月的巢中幼鸟为基础。推测该物种实行一夫一妻制。其巢通常位于挖掘过的隧道末端,隧道长度介于0.4至1.2米,距离岸壁或顶部0.5至0.7米,有时也会选择在岩石裂缝中筑巢。巢室内部会用草屑、毛发和羽毛等物铺垫,偶尔会再在平台上铺设1厘米厚的巢垫,直径控制在15至17厘米。每次产卵2至3枚。
【外型辨识】
该物种易于通过宽阔的浅色眉纹、两翼基部的暖色调、尾部的红褐色带和下体的肉桂色调来识别。相较于同属其他物种,这四点特征尤为突出。
【保护状况】
IUCN于2009年将其列为无危等级(LC),尽管全球数量估计不够明确,但该物种目前被认为在广泛分布区域内较为普遍。
【地理分布】
棕斑掘穴雀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包括南美的安第斯山脉高海拔区和智利阿塔卡马地区的低海拔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