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肩姬地鸠
英文名:Bar-shouldered Dove
学名:Geopelia humeralis
【简介】
斑肩姬地鸠(学名:Geopelia humeralis),属于鸽形目鸠鸽科姬地鸠属。这种鸟体型大小在26至30厘米之间,体重范围在110至150克。
【外形特征】
该种鸟类上体呈浅灰褐色,其翼根部分带有粉红色,形成独特的红肩条饰;初级飞行羽上有较大的栗色斑点,飞行时尤为显眼;头部和下胸部呈现蓝灰色;背部和后颈部为铜色,后颈部还具有明显的黑色鳞状斑纹;下胸部和两胁为粉红色,腹部、肛周和下尾覆羽为黄白色;所有上体羽毛边缘均有一条窄黑带,产生鳞片状效果;四根中央尾羽呈灰褐色,其余为栗色,末端宽白;眼皮肤和喙为蓝灰色;脚为暗红色。雌雄相似。幼鸟比成鸟暗淡,其大部分羽缘向肉色过渡,灰蓝色部分夹杂着肉色和棕色的横纹。不同亚种在色彩上有差异,如headlandi体型较小,下部更显粉红,上体颜色更有光泽。
【鸣叫特征】
斑肩姬地鸠的叫声主要是一连串六声的旋律(低-低-高,低-低-高)。
【生活习性】
斑肩姬地鸠通常栖息于树林、林地和沼泽之间的过渡地带,特别是在潘达努斯沼泽地区较为常见。它们飞行直接而强劲,不具波动性。该物种偏爱温暖湿润且植被繁茂的栖息地。与戈氏姬地鸠相比,斑肩姬地鸠通常会在更加湿润且茂生灌木的地方活动。
【繁殖习性】
斑肩姬地鸠全年均可能繁殖,但在雨季的晚期和旱季初期更为常见。它们会选择枝条脆弱且搭建在低矮灌木或小树上的巢来繁殖。一般而言,每个巢会产下2枚光滑白色卵;孵化期持续14至16天;幼鸟出生时覆盖着浅驼色绒毛,体重约8克。斑肩姬地鸠在圈养条件下,幼鸟通常在16至21天时离开巢穴。
【外型辨识】
斑肩姬地鸠最明显的特点是拥有铜色的后颈羽色,而不像戈氏姬地鸠那样具有条纹。与引入的珠颈斑鸠相比,斑肩姬地鸠的颈部羽毛无条纹环绕。幼鸟的色彩相对暗淡。
【保护状况】
斑肩姬地鸠被列入IUCN红色名录中的无危(LC)物种。
【地理分布】
斑肩姬地鸠主要分布于新几内亚中部和南部,以及澳大利亚北部和东部地区,包括蓝山、伊拉瓦拉地区,以及约克角半岛,向西可扩张到皮尔巴拉地区。此物种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澳洲塔斯马尼亚岛的南澳大利亚和西北维多利亚州的频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