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翅地鸫
英文名:Spot-winged Thrush
学名:Geokichla spiloptera
【简介】
斑翅地鸫(英文名:Spot-winged Thrush,学名:Geokichla spiloptera)属于雀形目鸫科少斑地鸫属的中等体型鸟类。主要栖息在斯里兰卡的雨林和部分干燥林区,海拔跨度为500至2000米之间。
【外形特征】
斑翅地鸫的体长约为21到27厘米,体重约为70克。其上体呈淡褐色,带有显著的双排白色翼斑。面部上分布着浅色带状区域和两道深色条纹,而下体则呈现出白色的背景配以密集的黑色斑点。喙呈黑色,腿为黄肉色。幼鸟的上体带有明显的锈色条纹,面部和下体为浅棕色,黑斑特点更明显。
【鸣叫特征】
斑翅地鸫拥有丰富多变的鸣叫。它们在清晨或黄昏时发出悠扬、略带哀伤的哨音,鸣叫声包括“piii”,“piii-puu”,“piii”,“pip-piii”,“piii”,“piii-puu”等旋律,同时还能发出尖锐的“tzsee”作为警戒声以及轻柔的“chik-chik”作为沟通声。
【生活习性】
斑翅地鸫主要于地面栖息,并偏爱湿润叶堆环境。它们的食物来源于翻找土壤中的蚯蚓以及捕食地表和叶间的昆虫。换季时,斑翅地鸫偶尔会捕食空中飞虫,并且它们的食谱上也有小蛙和果实等。
【繁殖习性】
此鸟类筑巢于树丛中,巢结构由植被构成,每次通常产2至3枚淡黄色或蓝绿色的卵。繁殖季节为每年两次,幼鸟常具羽纹差异。
【外型辨识】
斑翅地鸫的显著特征是其翼上的白色斑点和下体上的密集黑斑点。与斑地鸫相比较,斑翅地鸫的上体偏淡褐色,面部条纹更加浓重,胸侧具有灰色调,黑斑则更小且椭圆且密集分布。
【保护状况】
IUCN物种红色名录中,斑翅地鸫被列为近危(NT)。该物种生存面临斯里兰卡森林退化、森林碎片化与人为活动的干扰等威胁。据统计,到1983年,斯里兰卡封闭森林面积已由1956年的29,000平方公里缩减至12,260平方公里。
【地理分布】
斑翅地鸫主要栖息于斯里兰卡的雨林和干燥林区。其繁殖区域分布与非繁殖区域相似,集中在海拔750至1500米之间的原生林中。斯里兰卡当地语言中将斑翅地鸫称作“Pulli Wal Awichchiya”,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在日本等地也有个别作为俚语出现。在中国,该物种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地区和其他地区的特有亚种可能分布于印度次大陆以及相邻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