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地鸫
英文名:Spotted Ground Thrush
学名:Geokichla guttata
【简介】
斑地鸫(学名:Geokichla guttata),是雀形目、鸫科的一类鸟类。其背部为暖褐色,下体有显著斑点,翅膀上有白色斑纹。这种鸟分布于非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地区,包括刚果民主共和国、肯尼亚、马拉维、南非、苏丹、坦桑尼亚等国家,并可能存在于莫桑比克。由于栖息地丧失,该物种面临较高的威胁等级,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危物种。
【外形特征】
体长在19至23厘米之间,体重为45至78克。成鸟头部至尾部上方呈现暖褐色,两翼有明显的白色斑点,面部和下体呈灰白色,伴有黑色的条纹和斑点,而翼下覆羽则为淡黄色至橙色。喙和脚部颜色分别表现为深色和暗褐色,其中下颚基部呈现黄色。幼鸟颜色深且头部布满淡色斑点,下体则更倾向于黄色,与成鸟有一定的区别。
【生活习性】
这种鸟类倾向于栖息在各种森林环境中,包括低地湿润常绿森林、珊瑚礁森林以及干Cynometra灌木丛等。它们在迁徙时往往选那些覆盖有深荫、稀疏灌木和厚落叶的地表的森林地区。斑地鸫以蚯蚓、软体动物、小型多足虫、昆虫及其幼虫为主要食物来源,同时也食用种子和果实。
【鸣叫特征】
斑地鸫的歌声通常是一连串由3至6个音符组成的甜美旋律,叫声为持续约半秒的细长高音“pssssss”或“sriiiii”。这些鸣叫声是识别这一物种的重要特征之一。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在11月至次年的2月间。巢由树枝、叶子、藤蔓等材料构成,高约1.5至2.5米,置于树冠内。每窝通常产卵1至3枚,这些卵呈蓝绿色至白色,并带有红棕色和绿色的斑点。孵化期和育雏期分别为14至16天。在南部非洲地区,大约每10至20个巢穴可以成功孵化育儿。不过,这些巢穴容易遭到蛇、猛禽和家猫等天敌的捕食。
【外型辨识】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把斑地鸫的保护状态列为易危物种,全球估计数量不足2500只。主要的威胁则来自于栖息地的缩减。
【地理分布】
这种鸟类在繁殖季节主要活跃在马拉维和南部非洲部分地区,而在非繁殖季节的分布则扩至东非沿海地区,例如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北部。在南部非洲,它们冬天栖息于沿海森林,夏天则迁移至内陆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