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背地鸫
英文名:Chestnut-backed Thrush
学名:Geokichla dohertyi
【学名与分类】
栗背地鸫的学名为Geokichla dohertyi,属于雀形目鸫科少斑地鸫属。
【外形特征】
成年栗背地鸫体型约为16至18厘米。头部呈现黑白色,背部为栗色,翅膀上有清晰的白色标记,胸部为黑色,侧腹布有大块黑色斑点,腹部则为白色。对于幼鸟而言,背部有栗色斑点,下部为带有黑色斑点的淡黄色,翼上有淡黄色条纹,面部和喉咙淡黄白色。成鸟与幼鸟的外观有显著不同,但两性特征相似,喙部为黑色,腿部呈白色或肉粉色。
【生活习性】
栗背地鸫主要栖息在低山至高山的半常绿森林的封闭冠层中,偶尔会出现在退化的灌丛生境,例如乡村周边的村庄附近。它们倾向于生活在原始的高海拔森林中,主要在地面觅食。也常见于树丛的中间层次。通常以小群体的方式活动,最多可达五只,常在结果的树上觅食,有时会与其他鸟类如栗顶地鸫共存。
【鸣叫特征】
该物种发出的声音由多个清脆悦耳的哨声构成,每个音节包含3至7个音符,间隔约1秒,带有复杂交织的旋律。此外,还常见粗糙的音符、单一平滑的哨声和尖锐的高音。
【繁殖习性】
栗背地鸫最早于2011年10月在欧洲多个机构如柏林动物园、Birdworld和Bristol Zoo成功繁育,此后陆续有更多繁殖记录。截至当前,欧洲境内已累计成功养殖超过91只栗背地鸫。
【外型辨识】
相比红背地鸫,栗背地鸫的头顶全黑,同时更多的脸部羽毛为白色;下体也有一定差异,胸部有着宽泛且不规则分布的黑色斑点,中央腹部白色,侧腹和侧胸部则有着暗锈色。幼鸟的头顶和背部长有栗色条纹,面部和喉咙淡黄白色,而在斑点下方的下体为淡白色。
【物种区别】
相比红背地鸫,栗背地鸫的头顶全黑,同时更多的脸部羽毛为白色;下体也有一定差异,胸部有着宽泛且不规则分布的黑色斑点,中央腹部白色,侧腹和侧胸部则有着暗锈色。幼鸟的头顶和背部长有栗色条纹,面部和喉咙淡黄白色,而在斑点下方的下体为淡白色。栗顶地鸫与栗背地鸫之间的相似度较低。
【保护状况】
目前该物种被IUCN列为近危(NT)级别。
【地理分布】
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小巽他群岛,如龙目岛至帝汶岛及其周边的岛屿,具体包括Lombok、Sumbawa、Flores、Sumba、Alor和Timor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