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耳地鸫
英文名:Black-eared Ground Thrush
学名:Geokichla camaronensis
【简介】
橙头地鸫(Geokichla citrina)和黑耳地鸫(Geokichla camaronensis)均为鸫科鸟类,具有各自特殊的外观和地域生理学特性。
【外形特征】
- **橙头地鸫**:体长约18至22厘米,体重约51至60克。通体羽毛呈现橙栗色或橙棕色,背部为蓝灰色或橄榄绿色,两翅和尾羽上散布白色横斑。虹膜呈褐色或棕褐色,嘴角褐色或黑色,脚呈橙黄色或肉黄色。
- **黑耳地鸫**:体长约16.5至18厘米,体重50至57克,雄性上体漆褐色,翅膀白色略带亮,雌性较暗淡。脸颊垂直有条纹。
【生活习性】
两种鸟类均偏好低山丘陵、常绿阔叶林以及次生林、竹林等环境,主要活动范围在地面上,但也会在树上觅食。觅食时较为谨慎,经常躲藏于灌木丛中。
【鸣叫特征】
- **橙头地鸫**:叫声风格多样,甜美清晰。
- **黑耳地鸫**:有报警高音“ssreee”声和“tssrr”声音。
【繁殖习性】
- **橙头地鸫**:在5至7月进行繁殖。巢位建于高300至1500米的山地上,由细枝、枯草、苔藓和根组成,每窝产卵3至4枚,孵化工作由雌雄共同负责。
- **黑耳地鸫**:繁殖季节一般在9至10月。巢位多位于Rinoria或Acalypha灌木上,离地2至4米。
【外型辨识】
- 橙头地鸫的橙栗色羽毛和背部蓝灰色或橄榄绿色较为显眼。
- 黑耳地鸫脸颊有垂直条纹,脸侧特征明显。
【物种区别】
无。
【保护状况】
- **橙头地鸫**:广泛分布于中国、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缅甸等地。在中国的部分亚种数量较为稀少。
- **黑耳地鸫**:在大部分区域分布中被描述为无危,但在某些特定亚种和地区面临较严峻状况。
【地理分布】
橙头地鸫分布在东亚至东南亚的低山丘陵及常绿阔叶林等环境。黑耳地鸫则主要见于非洲刚果、乌干达等地的原始森林及过渡森林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