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吸蜜鸟
英文名:Singing Honeyeater
学名:Gavicalis virescens
【简介】
歌吸蜜鸟(英文名:Singing Honeyeater,学名:Gavicalis virescens)是雀形目吸蜜鸟科加维吸蜜鸟属的一种中等体型鸟类。这种鸟类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但并没有覆盖东北部、东南部以及塔斯马尼亚州。
【外形特征】
歌吸蜜鸟体长在16至24厘米之间,体重在29.3克至35克之间,这种尺寸差异主要取决于不同的亚种。其头部和颈部为灰褐色,头顶有微暗的褐色披肩,并且以黑色面罩延伸至肩部,下缘为黄色颊纹,与宽阔的黄色下耳羽纹相连接。背部色彩为深灰橄榄色,上尾和上翼的羽毛为灰褐色到棕色,而尾羽则带有黄绿色的边缘,从而形成了绿色的窄边。腹部为白色,喉咙略微带有黄色调,胸部和腹部则布满了暗色的条纹。幼鸟的颜色要清浅一些,它的条纹也并不清晰,且下颚基部为粉红色,虹膜则为深褐色。
【鸣叫特征】
这种鸟类以清晨鸣叫声而著称,雄性鸟通常主要在黎明之前30到20分钟开始歌唱,且在黎明时分尤为活跃。它们的鸣叫声由几个音符组成,有一定的地域差异。这种歌声在繁殖季节主要用于领地的占领以及实际领地内的竞争。
【生活习性】
歌吸蜜鸟栖息于开阔的林地、灌木丛以及低矮的林区,更偏爱生长有金合欢树、纸皮树和松柏一类植物的生境区,包括公园、花园和清理后的农田等。它们主要以花蜜、昆虫、蜘蛛、软体动物和水果作为食物来源,这其中,26%来源于花蜜,而74%比例为各种昆虫。它们的觅食活动通常在树干的低层进行,偶尔也出现在地面,有时会与其他种类的吸蜜鸟混合觅食,例如红喉刺嘴雀和白眉吸蜜鸟。
【繁殖习性】
它们的繁殖时间区间相对宽泛,贯穿全年,但大部分情况下在8月中旬至11月下旬产卵。巢为扁平的杯状结构,由草叶、蛛网等构成材料筑成,高度为0.5至20米不等,且通常约2米左右。每窝通常产卵1至3枚,多数情况下为2枚,孵化期大约在12至14天内完成。雌鸟单独负责孵化工作,而幼鸟的食物供应则由雌雄共同履行。幼鸟的留巢期约为11至16天。值得注意的是,它们的巢穴有时会被苍白杜鹃寄生。
【外型辨识】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歌吸蜜鸟列为无危物种(LC),这意味着其当前面对的生存威胁相对较小。
【地理分布】
歌吸蜜鸟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西部的内陆地区以及西海岸,涵盖了一系列沿海岛屿。但它们不包括澳大利亚东北部、东南部和塔斯马尼亚州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