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潜鸟
英文名:Pacific Loon
学名:Gavia pacifica
【简介】
太平洋潜鸟(Gavia pacifica)属于潜鸟目(Gaviiformes)、潜鸟科(Gaviidae)、潜鸟属(Gavia)。该物种是一种中型潜鸟,体长58至74厘米,翼展110至128厘米,成鸟重1至2.5千克。
【外形特征】
繁殖期间的羽毛头部为灰色,背及其上具有黑白相间的斑点,颈部一侧有细小白线。非繁殖季节,体色变暗,上下体界线明显,有特征性的“下巴带”。头部和颈背圆润,喙比较短,全身整体呈灰暗色调,但在特定姿势下腹部可能更加明显。相比之下,幼鸟特征不显著,上体带鳞状斑纹,下体灰色。
【生活习性】
太平洋潜鸟栖息于北极的淡水湖以及冬季在沿海地带和大型湖泊,它们通常成对或小群体活动,善于游泳和潜水,专利于在开放海域度过冬季。这类水鸟从北美洲的高北极地区,直至加拿大与西伯利亚,再到日本、朝鲜半岛等海域。太平洋潜鸟在繁殖时展现强烈的领域性,不同于其他潜鸟,有时会群居迁徙。
【鸣叫特征】
春季和夏季,太平洋潜鸟最活跃地发出各种鸣叫,其中包括喂食时的短促叫声,特征性的“oo-loo-lee”或类似号叫的声音,能传数英里,以及短促的“kok-kok”声等。
【繁殖习性】
繁殖多发生在靠近深湖的地面,用成堆的植被原料筑巢。通常每窝产1至2枚淡黄色至绿色并且有棕色斑点的蛋,平均孵化期为23至25天。太平洋潜鸟实行单配偶制,繁殖期内雄鸟会捍卫领地,包括对其他鸟类进行驱赶,以保护其配偶和幼鸟。
【外型辨识】
与北极潜鸟相比,太平洋潜鸟体型略小、喙较短。在非繁殖羽中,太平洋潜鸟的喉咙无侧面白斑,而北极潜鸟会有。对比其他潜鸟,太平洋潜鸟的外部特征较易辨识。
【物种区别】
【保护状况】
全球种群数量评估为93万至160万只。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评估,该物种在2018年的分类为“无危(LC)”。虽然总体数量稳定或上升,但其栖息地因人类活动而缩小,叠加栖息范围的增加变小,对其种群可能产生长远影响。
【地理分布】
太平洋潜鸟从北美洲的高北极地区,直至加拿大与西伯利亚,再到日本、朝鲜半岛等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