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喉潜鸟
英文名:Black-throated Loon
学名:Gavia arctica
【简介】
黑喉潜鸟 (Gavia arctica) 是一种中型水禽,体长在58至75厘米之间,翼展可达100至130厘米,体重在1.3至3.4千克之间。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及北极地区。
【外形特征】
成鸟夏季羽毛花纹独特:头部和后颈呈灰色,喉部和前颈部黑色,下喉部有一道不连续的白色横带,在颈侧和胸侧可见黑白相间的纵纹;上体黑色带有长方形白色横斑,下体为白色。嘴直而灰黑色,喙峰与其他部位颜色有别。
非繁殖季节外观不同于繁殖羽:整体颜色较暗,上体带有明显的暗褐色斑点,两胁及后胁存在明显的暗褐色斑点,下体依然为白色。黑喉潜鸟与红喉潜鸟相比,头部更大、颈粗而长的特点明显。
【生活习性】
主要在夏季于北极和亚北极的苔原湖泊、河流及大水塘中繁殖;冬季迁徙至沿海海域、海湾和河口等区域。擅长游泳与潜水,最长可以连续潜水一至两分钟;在水面起飞时需要一段助跑区域;常成对或小群行动,觅食时进行短时集体活动。
【鸣叫特征】
无详细描述。
【繁殖习性】
主要在每年的5月至7月繁殖,营巢于湖畔或水生植物丛中。每巢产1-3枚卵,孵化期为25-29天;幼鸟出生后由亲鸟共同照顾,大约在60-65天后可以独立飞翔。
【外型辨识】
无详细描述。
【物种区别】
与红喉潜鸟相比,头部更大、颈粗而长的特点明显。
【保护状况】
中国将其列为“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IUCN评估为无危级。由于沿海石油泄漏、渔网缠绕等人为因素及栖息地破坏与污染,黑喉潜鸟数量正趋于缓慢下降。
【地理分布】
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至北极地带,从阿拉斯加延伸至俄罗斯、中国及日本等地;越冬时分散在中国辽东半岛、福建、台湾等地的沿海地区。近年来重庆的江津区、四川的兴隆湖以及山东泰山等地均有黑喉潜鸟的现身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