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噪鹛科 > 噪鹛属 > 红额噪鹛
红额噪鹛

红额噪鹛

英文名:Rufous-fronted Laughingthrush

学名:Garrulax rufifrons

【简介】
红额噪鹛(英文名:Rufous-fronted Laughingthrush,学名:Garrulax rufifrons),是画眉科噪鹛属的一种鸟类,仅分布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西部和中部山地区域,栖息于海拔900至2400米的热带高海拔林地带。

【外形特征】
红额噪鹛体长约27厘米,通体覆以灰褐色羽毛。显著特征是红棕色的前额和眼周斑块。其上体呈现出灰中带棕的色调,翅膀和尾巴颜色更深,带有红褐色基调。上层初级飞羽基部红褐色,在飞行时尤为明显。下颏至胸部呈现淡黄灰色彩,喉咙和胸部带有模糊的红褐色斑纹,有时形成微弱的颊线。腹部红褐色带黄,腹部颜色较深。眼睛淡黄色至黄白色,眼周皮肤淡黄绿色。喙呈黑色,尖端较浅,腿脚颜色为暗灰或绿褐色。雌雄鸟外形相似,幼鸟特征未详。

【鸣叫特征】
该鸟种鸣叫为一连串急促下降的尖锐音符,且叫声多变,常见的包括尖锐的吠声。

【生活习性】
红额噪鹛通常成5至15只的小群体活动,偶尔与其他鸟类混群。主食来源多样,包括昆虫(如甲虫、螳螂、毛虫等)以及浆果。活动区域集中在山地森林,偏好高海拔的常绿热带雨林。

【繁殖习性】
有关其自然繁殖行为的信息有限,但人工环境下已有成功的繁殖记录。由于栖息地条件恶劣,研究中心领域资料较少。

【外型辨识】
与其他噪鹛种类相比,红额噪鹛的显著辨识特征是红棕色前额及眼周的斑块。

【保护状况】
红额噪鹛的保护状况被IUCN评为CR(极危)。多种因素促成其处于濒危状态,其中笼鸟贸易是主要威胁之一,导致野外存活数量急剧下降。现已知野外成熟的个体不足250只。一个亚种G. r. slamatensis可能已野外灭绝,仅存于私人繁殖中心。

【地理分布】
其繁殖地域主要集中在爪哇岛西部和中部的山区。尽管当地林业部门给予保护,但由于经济利益引致的非法采集和贸易,红额噪鹛仍面临重大生存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