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幽鹛科 > 白头鵙鹛属 > 白头鵙鹛
白头鵙鹛

白头鵙鹛

英文名:White-hooded Babbler

学名:Gampsorhynchus rufulus

【简介】
学名:Gampsorhynchus rufulus
分类:白头鵙鹛属于画眉科及白头鵙鹛属的一种中型鸟类,分布在缅甸、孟加拉国、不丹、中国、印度和尼泊尔。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认定其保护状况为无危(LC)。

【外形特征】
**外形**:白头鵙鹛通体长21-24厘米,最显著特征是整个头部为纯白色,与身后的棕色或灰橄榄褐色上体形成鲜明对比。其余下体白色。从两胁和尾下布满黄棕色或皮黄色色彩,嘴巴呈肉色到角褐色,脚为红棕色。

**体型与色彩**:虹膜为土黄色、淡柠白色或深金黄色,嘴上标志为褐色,下嘴黄褐色,脚部稍带浅红褐色或淡棕红褐色。雌雄特征相似,尤其延伸至整体成熟幼鸟,头部与胸部过渡为红棕色,逐渐过渡至下体浅色。

【鸣叫特征】
**声音**:鸣叫独特,通常为短促柔和的低音哨声,“fúit!”升高的音符和“fwur”静音。它们的典型叫声包括急促、紧张、空洞的笑声“uh-uh jór’r’r’k”,其中“jór”音节强烈强调且充满气势,有时出现空洞加速笑声“khúrk khúrk khúrk-khurk khurk-khurk”和短暂尖锐低调的交谈“gyurt!”音。

【生活习性】
白头鵙鹛选择低地和山地森林作为栖息地,尤其在竹林区域更为常见。鸟类经常集聚20只左右的群体活动,较为大胆,有时与其他鸟类物种,如棕头钩嘴鹛和白胸鸦雀,组成混合队伍共同觅食。

【繁殖习性】
**繁育**:白头鵙鹛繁育发生在5至8月间,营巢通常于茂密林地下灌木枝杈上。巢结构呈淡杯形,多为干草、草茎、碎屑、苔藓及蜘蛛网构成。巢内垫有细根和卷须,为了增大舒适度。

【外型辨识】
**区别辨识**:与其他画眉科类籍或享有不同亚种相似物种相比,白头鵙鹛头白色特征特别鲜明。优势位置还包括其长尾姿态。

【保护状况】
根据IUCN评级,白头鵙鹛为无危(LC)物种。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至缅甸中部、中国西南部,主要分布在低地到2000米海拔的阔叶林、竹林和次生林中,甚至在冬季可能降至更低海拔地带的灌丛和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