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沙锥
英文名:Swinhoe's Snipe
学名:Gallinago megala
【简介】
大沙锥(学名:Gallinago megala),是一种中等体型的丘鹬科沙锥属鸟类,体长27-29厘米,翼展38-50厘米,体重82-164克。首次由英国博物学家罗伯特·斯文豪于1861年描述。它的拉丁名“Gallinago megala”中,“megala”意指“巨大”,以对比其同类来突出其体型特点。大沙锥主要栖息于湿地、草甸和农田,它们的行为隐蔽且难以与其他沙锥区分,尤其是在冬季。
【外形特征】
大沙锥的羽毛呈现黑色、棕色、淡褐色和白色混合的迷彩图案,以适应其生活环境。通过迷彩斑块可以在野外中实现隐身效果。其初级飞羽长于三级飞羽,外侧的尾羽比针尾沙锥更宽,但通常不展开。雄性和雌性大沙锥外形相似,但雌鸟的喙略长一些。幼鸟与成鸟难以区分,只是在翼覆羽和三级飞羽边缘微白。
【生活习性】
大沙锥栖息在湿润的沼泽、河流和森林草地,活跃时间多集中于夜间、黎明和黄昏,白天则隐蔽在植被之中。主要食物为小型无脊椎动物,包括昆虫幼虫、蚯蚓、环节动物和甲壳类等。
【鸣叫特征】
大沙锥在求偶时会展示一种特定的表演,极速下降时因其尾羽与空气摩擦而发出“cheek-cheek-cheek”至“kkhryu-kkhryu-kkhryu”的声音。由于其声音与尾部冲刷空气时产生的“ssseeeu”声后者区分,使大沙锥更容易被观察记录。
【繁殖习性】
大沙锥的繁殖季节主要在5月到7月间进行。雄鸟通过在空中展示飞行来吸引配偶。该展示通常涉及从高空垂直下降,使尾部羽毛与空气磨擦以发出声音。大沙锥筑巢于开阔森林中的草地和水边,巢一般为浅坑,内垫枯草与落叶,通常产卵2-5枚,卵的颜色为乳黄色或淡绿色,带有棕色或红色斑点。
【外型辨识】
从形态上区分,大沙锥比针尾沙锥尾端长,脚扎黄色,飞翔时脚较少伸出尾端。
大沙锥与扇尾沙锥相比,尾端白色更多,飞行时尾长于脚,且翼下缺少宽阔的白色横纹,飞时翼缘也无白色。
与拉氏沙锥比较,大沙锥的初级飞羽超过三级飞羽。
【物种区别】
- 从形态上区分,大沙锥比针尾沙锥尾端长,脚扎黄色,飞翔时脚较少伸出尾端。
- 大沙锥与扇尾沙锥相比,尾端白色更多,飞行时尾长于脚,且翼下缺少宽阔的白色横纹,飞时翼缘也无白色。
- 与拉氏沙锥比较,大沙锥的初级飞羽超过三级飞羽。
【保护状况】
大沙锥隶属于IUCN无危物种(LC)等级,估计其世界总量在25,000只与100,000只之间。然而,与类似物种的混淆及隐蔽行为使得种群状况不易判断。由于栖息地丧失和栖息地破碎化,保护大沙锥需要对其栖息地进行更多关注。
【地理分布】
大沙锥的繁殖区主要集中于中西伯利亚和蒙古北部森林边缘湿地。非繁殖期则遍布东亚南部至东南亚,包括韩国、中国、台湾、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