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灶鸟
英文名:Rufous Hornero
学名:Furnarius rufus
【简介】
棕灶鸟(学名:Furnarius rufus),是一种常见的鸟类,属于雀形目灶鸟科灶鸟属。因其筑巢似柴火炉而得名。阿根廷选其作为本国的国鸟。分布广泛,覆盖巴西东部、玻利维亚、巴拉圭、乌拉圭以及阿根廷北部和中部。该鸟种主要以昆虫、蜘蛛及其他节肢动物为食,偶尔也摄取种子。其巢穴坚固耐用,为其他鸟类所用,也是阿根廷民众眼中独具特色的象征。
【外形特征】
棕灶鸟体型中等,体长约16至23厘米,体重范围在31至65克之间。头部冠褐,喉咙白色,背部红褐色,腹部为略带苍白的棕黄色。上体羽色渐变,背部的羽毛较为红褐色,飞羽灰暗,尾巴均匀红褐色。幼鸟下身颜色相对较浅。与众不同的是,它们的羽毛在南北维度间略有差异,符合伯格曼法则的生物学规律。
【生活习性】
该鸟种大多单独或成对活动,食性以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为主,偶尔也会取食植物性物质。夏季繁殖,主要在9月至12月间产卵,幼鸟则在翌年1月前后羽化。一夫一妻制下,伴侣之间关系通常能维持几年甚至终身。鸟巢呈大型泥制‘土炉’,结构坚固,有明显的穹拱状,直径20-30厘米,高约20-25厘米。每次产卵2-4枚,雏鸟期约23-26天。孵化期大约14-18天。棕灶鸟在父母领地中的栖息期约6个月。
【鸣叫特征】
棕灶鸟的鸣叫特征很明显,一连串响亮、节奏感强的'kweep'声富含信息,通常为雌雄对唱,另外合奏曲目中常常伴有翅膀拍打的节奏。家安露叶,它们顺应环境变化而群聚,独但能够到其它鸟类觅食团队中觅食,以行为强化群体间的疏离与归属。
【繁殖习性】
棕灶鸟的发育周期中,繁殖是一大重要环节。筑巢活动通常在产卵前几个月开始,独具特色的大型泥巢为其繁殖成功提供了安全和稳固的保障。这种球形巢由泥土、草、植物和粪便制成,建成后的体积较大且固若盘石。多个同一家族的巢穴可能会叠加设置,以便新巢建造选址更加灵活。尽管巢穴质量佳,但经过使用的巢穴一般不会再次被重新使用。
【外型辨识】
棕灶鸟巴西亚种(F. r. albogularis):Spix, 1824
棕灶鸟普通亚种(F. r. commersoni):Pelzeln, 1868
棕灶鸟巴拉圭亚种(F. r. paraguayae):Cherrie & Reichenberger, 1921
棕灶鸟指名亚种(F. r. rufus):Gmelin, 1788
棕灶鸟玻利维亚亚种(F. r. schuhmacheri):Laubmann, 1933
【保护状况】
棕灶鸟在IUCN红色名录中标记为无危(LC)等级。尽管部分地区生存环境在劣化,但许多地点由于环境变化反而促成了新的栖息地形成,故该物种总体上认为其数量呈上升趋势。
【地理分布】
棕灶鸟栖息于多种开阔生境,包括次生丛林、牧场、农田以及人类居住区。它们适应了人类改变的环境,常见于城市郊区,也常在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中涌现。主要活动于低地区域,但在一些局部地区,它们也能耐受海拔达到3500米左右的高海拔地区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