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斑灶鸟
英文名:Band-tailed Hornero
学名:Furnarius figulus
【简介】
白斑灶鸟(英文名:Band-tailed Hornero,学名: Furnarius figulus)隶属于雀形目灶鸟科灶鸟属的一种鸟类。该鸟主要分布在巴西东部和亚马孙雨林东南部,是典型的河流边缘树林、次生灌木丛、受干扰的开阔地带、花园、沼泽边缘以及牧场的基础常驻居民。
【外形特征】
白斑灶鸟的体长约15至16厘米,体重约为28克。具体来说,该鸟头顶呈红褐色,背部、臀部和上尾覆羽的颜色相对较浅。其翅膀的覆羽和次级飞羽呈锈色,初级飞羽为暗灰色并伴有两道深色的锈色翼带。尾部近似方形,颜色与背部类似,尾羽尖端呈棕色。喉咙部分为白色,逐渐过渡至淡红褐色的腹部,腹部中心白色区域更明显,下腹部几乎完全为白色。此外,白斑灶鸟的眼睛颜色为棕色,喙和腿脚的颜色也为棕色。
【生活习性】
白斑灶鸟主要以昆虫等无脊椎动物为食。单个或成对觅食,翻动孔隙和植物覆盖物来寻找食物。
【鸣叫特征】
该种鸟类的鸣声主要是一系列6到10个急促的‘chik’音符,随着演唱的进行,音调逐渐降低和慢下来,这通常是成对发出的二重奏形式。
【繁殖习性】
该种鸟类在繁殖季节的3月和4月,以一夫一妻制的形式繁殖。它们制造出具有浅开口的杯状巢。巢由草、植物纤维和内衬羽毛及毛发建造而成,通常位于棕榈叶基部,凤梨科植物中,有时也会在建筑缝隙中。
【外型辨识】
相比其他灶鸟,白斑灶鸟的脸颊、眉毛以及躯干的特征显著。其脚为暗色,与淡腿灶鸟明显不同,因为后者脚为粉色。此外,pileatus亚种的头部颜色更深,尾部呈黑色,斑点面积较大。
【保护状况】
白斑灶鸟已被列为IUCN“无危”物种。
【地理分布】
分布在南美洲的多个区域,涵盖从哥伦比亚通过亚马逊雨林,到巴西,直至阿根廷等地,集中于巴西的一部分地区,包括亚马逊州东至帕拉州,以及从阿鲁卡亚河和托坎廷斯河延伸至托坎廷斯州东部、马托格罗索州东部、戈亚斯州及大西洋沿岸,向南扩展至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州。
【物种区别】
相比之下,白斑灶鸟的脸颊、眉毛以及躯干的特征显著。其脚为暗色,与淡腿灶鸟明显不同,因为后者脚为粉色。此外,pileatus亚种的头部颜色更深,尾部呈黑色,斑点面积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