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鹤形目 > 秧鸡科 > 骨顶属 > 红额骨顶
红额骨顶

红额骨顶

英文名:Red-fronted Coot

学名:Fulica rufifrons

【简介】
红额骨顶,**学名:Fulica rufifrons**,是一种属于鹤形目秧鸡科骨顶属的中型游禽。其头部特征突出,具有特有深红色的额甲和黄色的喙,特别醒目。

【外形特征】
红额骨顶的身体主要呈黑色,肩下尾羽白色,颈部则呈现黑色到淡棕色。该物种的长度通常为38至43厘米,体重介于550至735克之间。除了特定部位的颜色之外,红额骨顶还具有明显的白色尾下覆羽形成倒置心形图案的独特特征。喙为黄色,前额盾呈现出暗红栗色,而腿和脚则为橄榄色。同时,幼年红额骨顶将喙如黑色,上身为灰色至棕色,带有尖锐的前额盾和喉咙上的白色斑点。

【生活习性】
红额骨顶偏好植被丰富的水域,如长满芦苇的湖泊和大量浮萍和水蕨生长的区域。繁殖期活跃于水面附近的植物中,接近水源。红额骨顶常成群活动,有时会与黄腿骨顶混群。这种鸟主要在水面觅食浮萍和其他水生植物或在邻近高地放牧觅食。它们表现出杂食性,既从淤泥中探食无脊椎动物,也潜水寻找植物性食物,这类行为有时会延伸到较为开放的草原或临近栖息地的高地。

【繁殖习性】
红额骨顶采取单配制的繁殖方式,繁殖期的安排根据地理环境而变化,例如在智利为9月和10月,在阿根廷为5月至11月,在秘鲁为9月至1月。集群营巢,巢主要位于浮水植物或者露水植物中,靠近水面的环境中。每窝可产下5到6枚蛋,但也可以从2到9枚不等。繁殖期后,红额骨顶显现其强烈的寄主巢行为,通常黑头鸭成为其巢穴的寄生者。

【外型辨识】
识别红额骨顶的关键特征在于其独特的红色额甲、黄色的喙和白色尾下覆羽。与其他骨顶类的鸟类相比,红额骨顶的脚趾前端并不具有明显的利爪状扩展。另外,幼年的红额骨顶相较于成鸟,颜色更深,具有白色的喉咙斑点,且脚喙为黑色,在野外中较为易辨。

【保护状况】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评估,红额骨顶目前处于无危(LC)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