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鸡形目 > 雉科 > 鹧鸪属 > 中华鹧鸪
中华鹧鸪

中华鹧鸪

英文名:Chinese Francolin

学名:Francolinus pintadeanus

【简介】
中华鹧鸪(学名:Francolinus pintadeanus),又称中国鹧鸪、越雉、怀南,是鸡形目雉科鹧鸪属的一种鸟类。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地区中国大陆东南各省,以及柬埔寨、印度、老挝、缅甸、菲律宾、泰国、越南等国。

【外形特征】
雄性中华鹧鸪体长约30-34厘米,雌性较小。雄鸟头部特征显著,具有一圈红褐色的冠部,脸颊明亮的白色,身体黑白斑点分布,黑白对比鲜明。雌鸟较雄鸟暗淡,体呈棕色,背部和尾上覆羽为棕色,但有细腻条纹。

【生活习性】
中华鹧鸪喜欢在干燥多灌木的丘陵、山地、松树原生的灌木林等生境生活,偶尔也出现在农田周围。它们偏好干燥开阔区域,从低海拔的橡树林到喜马拉雅山麓的草地都是其常见的栖息地。中华鹧鸪通常在清晨和黄昏时段活动,属杂食性动物,以昆虫、植物叶子、嫩芽、种子等为食。

【鸣叫特征】
雄鸟呼叫声洪亮刺耳,类似“kak-kak-kuich, ka-ka”或“wi-ta-tak-takaa”的响亮音符,是其识别的重要依据。鸣叫声中起始短促高亢,第三音符上扬,第五音符笼罩,结束鸣叫后有一个明显的停顿。

【繁殖习性】
中华鹧鸪的繁殖期一般在亚洲南部为3月至9月,在缅甸南部为3月至4月。它们会利用地面的竹林或草丛作为巢穴,用草和树叶铺设,每窝产4-5枚橘黄色的卵,孵化时间大约21天。

【保护状况】
野外中华鹧鸪遭遇威胁主要是栖息地退化和过度猎取。引入种群在毛里求斯和菲律宾已部分消失。中华鹧鸪被列为《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的一种,但是目前被IUCN评价为无危(LC)物种。

【地理分布】
中华鹧鸪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地区中国大陆东南各省,以及柬埔寨、印度、老挝、缅甸、菲律宾、泰国、越南等国。